一碗饭的温度 寒风呼啸的工地上,几个民工蹲在尚未完工的楼宇阴影里,等来了送饭三轮

天南又地北 2025-10-21 12:45:05

一碗饭的温度 寒风呼啸的工地上,几个民工蹲在尚未完工的楼宇阴影里,等来了送饭三轮车,捧着搪瓷碗大口吞咽。碗里的饭菜很快凉透,混着沙尘的馒头就着咸菜,他们却吃得格外香甜。不远处,城市某栋温暖的公寓里,一个孩子正皱着眉推开面前的餐盘:"这菜不好吃,我要吃外卖!" 这样的对比,像一根刺,扎进生活的褶皱里。 孩子挑剔的目光背后,是父母在厨房里反复斟酌的用心。他们记着孩子随口提过的菜品,清晨赶去菜市场挑选最新鲜的食材,油烟熏得眼睛发红,手腕因长时间颠勺而酸痛。可一句"不好吃",轻易抹去了所有的辛劳。他们不会说,自己可能连试菜的机会都没有,就像工地上的民工,他们的饭食只是为了果腹,哪敢奢求温度与滋味? 民工们捧着饭碗的手,粗糙皲裂,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灰。他们租住在狭小的工棚,没有温暖的餐桌,没有精致的碗碟。一口热饭,对他们而言,是体力透支后最奢侈的慰藉。他们吞咽的,不只是食物,更是生活的重压与对家人的牵挂——或许,他们家中也有孩子,正等着他们寄回的血汗钱,去买一份孩子爱吃的零食。 我们常常忽略,每一顿饭都承载着不同的重量。孩子餐桌上的挑剔,是父母用爱铺就的"任性";民工碗里的粗粝,是生活强加的"常态"。当孩子抱怨饭菜时,民工们可能正就着寒风,咽下带着冰碴的馒头。这不是为了让孩子愧疚,而是提醒我们:珍惜,从一口饭开始。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挑剔,不是每一顿饭都理所当然地冒着热气。孩子请别忘了,你的父母就是这千千万万劳动大军中的一位,只是职业不同而已。 下一次,当筷子伸向餐盘,不妨先看看那饭菜背后的故事。也许,一句"好吃",就能让父母疲惫的脸上绽放笑容;也许,一份珍惜,能让我们在寒风中,感受到生活最质朴的温度。

0 阅读:0
天南又地北

天南又地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