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不和欧洲抢高端产业和服务业,要和中国抢低端制造业? 美国不跟欧洲抢高端产业,是因为“能合作就不内斗”,双方有共同利益还能抱团;非要跟中国抢低端制造,是因为这事儿关乎国内就业、产业霸权和供应链安全,每一条都戳在它的要害上。 虽然美国和欧洲高端产业也有重叠,但其实更像“同桌吃饭各有各的菜”。欧洲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确实强,德国的汽车、法国的航空设备都是招牌;美国则在航空航天、生物制造这些前沿领域占着优势。 更关键的是,他们早就在产业链上搭好了“分工默契”,比如美国卖高端芯片给欧洲,欧洲卖汽车零部件给美国,最近还签了贸易协议,互相给对方的半导体、汽车降关税,本质上是互换筹码保合作。 再说了,欧美同属西方阵营,遇事还得抱团,要是真抢起高端产业,比如美国非要跟德国争汽车市场,闹得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捡了便宜,这种“内耗”他们可不干。 更实际的是,高端产业和服务业能提供的岗位太少了。比如一个芯片厂,全是机器人和工程师,几百号人就能撑起大生意;金融服务业看着光鲜,也只需要高学历人才。但美国国内还有大量蓝领工人,他们没那么高的学历,最需要的是工厂里的流水线岗位。 之前美国把低端制造外包出去,结果制造业岗位一年丢好几万,底特律这种工业城都萧条了。总统要拉选票,就得给这些蓝领找活儿干,而低端制造业恰恰是“岗位富矿”,这才是美国盯着低端制造的真原因。 再看中国这边,咱们的“世界工厂”地位太扎眼了。从衣服鞋子到家电零件,全球一半以上的低端制造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更让美国着急的是,中国不满足于只做“组装活儿”,还在慢慢往上游爬,比如从做手机壳到造电池,再到研发芯片,这可是要动美国的“蛋糕”了。 美国心里门儿清,低端制造是产业的“地基”,要是让中国把地基扎稳了,迟早能盖起高端产业的大楼。所以它急着抢低端制造,表面是争工厂,实则是想打断中国的产业升级路,把咱们锁在“做苦力”的阶段。 还有个绕不开的原因是“产业链安全”。以前美国觉得低端制造不值钱,全靠中国生产也无所谓,可疫情那阵子,连口罩、防护服这些基础物资都要从中国调,才慌了神——原来低端制造关系着民生和应急保障。 美国想把这些产业迁回本土,或者转移到东南亚,但中国的产业链太全了,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运输,一套流程下来又快又便宜,别的地方根本接不住。就像造个玩具,中国能当天配齐塑料、电子元件和包装材料,换个国家可能得等半个月,这种效率优势让美国不得不盯着抢。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劳动力那么贵,自己做低端制造不赔钱吗?其实它有自己的小算盘:美国腹地的地价特别便宜,几万美元就能买栋大房子,比中国沿海城市便宜多了,而且基础设施也好。加上现在工厂都用机器人,能省不少人工成本,再借着“制造业回流”的政策给企业发补贴,算下来还真有赚头。更重要的是,哪怕不赚钱,只要能保住蓝领就业、卡住中国的产业升级,这笔“政治账”就划算。 反观欧洲,人家根本没心思跟美国抢低端制造。欧洲的劳动力成本比美国还高,搞低端制造纯属“费力不讨好”,还不如专心做高端产品赚大钱。而且欧洲跟中国的贸易关系也不一样,它需要中国的市场卖汽车、奢侈品,犯不着跟着美国瞎起哄抢低端制造,反而更愿意跟中国保持生意往来。 这么一对比就清楚了:跟欧洲抢高端产业,是“捡芝麻丢西瓜”,既伤和气又不划算;跟中国抢低端制造,是“保家底护命脉”,关系到国内稳定、产业霸权和国家安全,哪一条都不能含糊。美国心里跟明镜似的,跟盟友得抱团取暖,跟潜在的竞争对手就得在要害处下功夫,这不是偏心,是实打实的利益算计。 但中国也不是那么好抢的,咱们的产业链优势、工人技能和市场规模摆在那儿,美国想把低端制造抢走,恐怕没那么容易。
快报!快报!荷兰终于说实话了!荷兰大臣卡雷曼斯最新表态:愿意与东方大国就安世
【155评论】【6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