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武器研究所工作人员:“其实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器研究的关键,即使没有我们...” 这个“王”,就是王淦昌。 1960年那阵子,苏联突然撕毁协定,把所有援华科学家全撤走了,还带走了设计图纸、实验数据,甚至连关键设备的操作手册都没留下,中国核武器研究所一下子陷入了绝境,不少人心里都犯了慌,觉得没了外人帮忙,这原子弹怕是造不出来了。 但那位悄悄传话的苏联专家心里门儿清,他们在苏联共事时就深知王淦昌的本事,知道只要有这个人在,中国的核研究就垮不了。 王淦昌在国际核物理界早就大名鼎鼎了,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他就想出了一个探测中微子的法子,写了篇论文发表在美国的《物理评论》上。 后来外国科学家照着他的方案做实验,还真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这篇论文直接被评为年度最佳,他也因此拿了范旭东奖,名字还被写进了《百年科学大事记》里。 50年代末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时,更是从四万多张实验底片中,找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玛负超子的事例,首次发现了超子的反粒子,这事儿在国际学术界炸了锅,连自尊心极强的苏联学者见了他都得毕恭毕敬地提问题,那会儿苏联专家就知道,这位中国科学家的水平比不少外国权威都高。 更关键的是,王淦昌不光有理论功底,还有真刀真枪的实干本事。1961年国家找到他,让他牵头原子弹的物理实验工作,他想都没想就说“我愿以身许国”,之后直接隐姓埋名17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儿。 那会儿的研究条件差得难以想象,没有试验场地就借部队的靶场,没有先进设备就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算数据,他带着人亲自搅拌炸药,趴在桌上设计实验元件,连安装调试都守在现场,一点点摸透了原子弹的核心技术——内爆技术。 这技术就像给原子弹“点火”的关键,得用炸药精准挤压核材料才能引发裂变,差一毫米都不行,王淦昌带着团队一遍遍试验,硬是在没有外国专家指导的情况下,在1962年底就完全掌握了这套技术。 1963年他又带着人去西北建核武器基地,那里海拔3200米,好多人刚去就犯高原反应,吃的是掺沙子的馒头,住的是土坯房,冬天冷得连墨水都能冻住。 可王淦昌天天泡在车间、实验室里,从早到晚和科技人员、工人一起讨论问题,每个数据、每道工序都亲自把关,一点都不含糊。 1964年10月16日,戈壁滩上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观察所里的人都激动得又哭又跳,王淦昌也流下了热泪,这背后全是他和团队不分昼夜的付出。 而且王淦昌不是孤军奋战,他还手把手带出了一大批核物理人才。苏联撤走专家后,不少年轻科研人员对复杂的核物理问题摸不着头脑,王淦昌就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从基础理论到实验操作,一点点把队伍带起来。 后来搞氢弹研制、地下核试验,他又挑起了大梁,主持指导爆轰物理实验、近区核爆炸探测这些关键工作,每次都能啃下硬骨头。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起他又领导了前三次地下核试验,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他的统筹指挥。 苏联专家之所以说“有他就够了”,就是因为他们清楚,王淦昌既有能突破核心技术的理论水平,又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能力,更有能凝聚团队的号召力。 那些撤走的苏联专家带来的是技术资料,可王淦昌本身就是“活的技术核心”,他脑子里的知识、手上的经验,还有那股“以身许国”的劲头,比任何外来的援助都管用。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没有苏联专家的帮助,中国照样在1964年造出了原子弹,1967年造出了氢弹,这些成就的背后,王淦昌就是那个最关键的支柱。 他后来还牵头搞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倡导建设核电站,提出“863计划”,一辈子都在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奔忙,说他是核武器研究的关键,一点都不为过。 信息来源:光明网——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却造出大国重器
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
罗普娱记
2025-10-21 10:33:57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