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不收费,最后还能盈利,可中国的高速要收费,反而还亏欠,8年时间足足有6万亿的亏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问题一抛出来,好多人估计都得挠头。咱们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稳坐世界第一,2023年底已经冲到18.36万公里,这数字搁哪儿都够绕地球好几圈。日均过路费收入超15亿元,听着挺唬人,可从2015年到2023年这8年,累计亏了差不多6万亿。这笔账怎么算的?为啥收费了还亏?再看美国那边,州际高速公路总长也就10.82万公里,大部分路段不收钱,上高速跟逛自家后院似的,还能整体盈利。两边一比,感觉中国这14亿人好像养不起自家路网了。 先说中国这边的高速公路亏损。别光看表面那6万亿窟窿,得挖挖根儿。建设成本是头号大头。中国高速网从2013年的9万公里翻到现在的18万多公里,十年平均每年新增近万公里,这速度全球没谁能比。钱从哪儿来?主要是银行贷款和地方融资,数据上说,建设资金的68.1%靠债务。平原地区每公里造价大概5000万,高原和山区翻倍甚至更多。拿青藏高速来说,那地形复杂,冻土层、桥梁隧道一大堆,每公里成本高出好几倍。2023年全国公路固定资产投资2.82万亿,其中高速公路占了大头,15955亿元砸进去,全是真金白银。 建好后呢?收费是回血的主要方式,但远不够用。2022年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6600多亿,可要还本付息、维护运营,一年利息就得3000多亿,本金7164亿,中间差口4000亿。运营成本也高,维护占收入40%以上,美国那边才10%。为啥?中国地大,西部线路人烟稀少,车流量低,收费回收慢。养护还得防地质灾害,贵州山区雨季滑坡,青藏高原冻融循环,补路、除冰、巡检,花销不小。加上税费和节假日免费政策,运营方压力山大。结果就是,账面上年年红灯,累计债务滚到6万亿。这不是养不起,而是投资节奏太快,先砸钱铺网,后慢慢回笼,短期看像亏本买卖。 再聊聊美国的高速公路。为啥他们不收费还能赚?说免费是误导,其实是变相收费,通过税费分摊。州际系统建于上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资金90%从联邦公路信托基金来,10%州政府出。基金钱主要靠燃油税,每加仑汽油联邦收18.4美分,州税平均30美分,总税率超50美分。谁开车多谁交多,开卡车拉货的税基大,等于间接为路买单。其他来源还有车辆注册费、牌照费,分散到日常用车里,不用停站缴费,方便是方便。 美国高速盈利的底气在哪儿?一是起步早,网络建于1956年,早年成本摊销完了,现在维护为主。总长10.82万公里,覆盖5万人口以上城市,东部密集区车流量爆棚,税基稳。2021年公路总里程673.9万公里,高速公路占比不高,但效率高。维护成本低,因为地势平坦,少地质麻烦,巡检用激光仪,修路用环氧树脂,省钱。偶尔有企业赞助路段,竖广告牌,但主流还是税费支撑。整体看,信托基金不光够用,还盈余扩展路肩啥的。低收入家庭税占比高点,12%交通支出,但高收入的豪车跑得多,摊薄了。这模式适合他们人口集中、经济成熟的局面。 两国一比,运营模式天差地别。中国是“分散决策、自主融资、用者自付”,地方积极性高,快速上马,联通东中西部。高速公路不光是交通线,还是国家战略,促区域均衡。西部高原建路,人口密度低,流量少,回本难,但拉动物流、工业园,间接效益大。美国是联邦统筹,缓慢推进,避开债务风险,收费站少,提高通行效率。中国每万人拥高速1.2公里,美国是2.4公里,但中国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镇,美国只连5万人的。模式各有优劣,中国重速度,美国重效率。 深挖下去,这差异根子在国情。中国经济起飞晚,基础设施欠账多,改革开放后猛追,高速网从零到世界第一,十年翻番。投资拉动GDP明显,从广州到成都,货运时间从三天缩到一天,物流成本降30%,供应链快,企业利润涨。沿线工业园、物流中心、服务区冒出来,年产值280亿的“隐秘生意”就藏里面。农产品从偏远田头直奔城市,价格稳,农民收入增。长远算,这6万亿亏空远超账面,换来经济增速和民生便利。美国早建网,GDP已顶尖,税费模式稳扎稳打,不用急扩。 当然,中国高速也有痛点。债务高,利息滚雪球,部分线路拥堵,京沪高速沧州段标准跟不上流量。运营方有时哭穷延长收费,但高层推标准化,2023年收费里程调整,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缓解压力。节假日免费惠民,但运营吃紧。未来,东部中部规划超80%完成,西部继续投,预计2025年总投资稳。台湾地区那边,防务部管辖的路网小,模式不同,不宜比,但大陆统一规划更宏大。说到底,这不是养不起,而是投资选择。
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
义气先义
2025-10-19 15:12:4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