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茶饮品牌将人体器官造型融入周边产品,一场关于表达自由与公共接受度的讨论随之升温。近日,沪上阿姨推出的“小宫举毛绒玩偶”因形似子宫引发热议,品牌方在舆论发酵后作出回应,而争议背后,是公众对身体话题去污名化的不同理解。 这场争议的核心对象“小宫举毛绒玩偶”,是沪上阿姨双杯饮品套餐的附赠周边。玩偶采用倒梨形设计,清晰呈现出类似输卵管和卵巢的结构,分为粉色与红色两款,商品页面明确标注两种颜色“对应每个月的不同时期”。作为品牌养生主题周边系列的延续——此前已推出过胃、肾造型玩偶——这款子宫造型玩偶却意外“出圈”,成为舆论焦点。 争议很快在社交平台形成对立阵营。反对者直言,在饮品店这类公共消费场景中出现人体生殖器官造型的玩偶,“给人感觉不适”,甚至认为设计“过于猎奇”“莫名其妙”,有哗众取宠之嫌。有网友吐槽:“把玩一个器官我做不到,太惊悚了,就算做得再可爱也怪怪的”,更有观点质疑品牌“不好好做奶茶,净做这些无聊的事”。支持者则给出截然不同的解读,认为玩偶能以轻松的方式普及女性生理知识,帮助打破身体羞耻感,“月经都不羞耻了,子宫有什么好羞耻的?”这种声音在女性消费者中尤为突出。 针对争议,沪上阿姨于10月16日作出官方回应,明确表示推出该周边的初衷是“向消费者传递悦己、自信、自由的理念,提醒大家好好爱自己”,强调这是品牌表达态度的方式,而非刻意博眼球。品牌方同时提及,玩偶属于养生主题周边系列的一部分,此前推出的胃、肾造型玩偶并未引发类似争议,暗含对“双重标准”的隐晦回应。 争议的本质,实则是不同群体对身体话题表达边界的认知差异。正如媒体所指出的,胃、肾等器官被视作“中性”健康符号,而子宫因与女性生殖系统强关联,仍被部分人归入“隐秘话题”,即便以可爱化的玩偶形式呈现,也容易触动潜意识里的羞耻感。这种差异对待,折射出女性生理健康话题在公共场域仍未完全实现去污名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场景适配性问题。饮品店作为家庭顾客与儿童频繁出入的场所,其商品选择必然面临更严格的公共接受度考验。有理性声音提出,若品牌能明确标注适龄范围、合理规划陈列位置,争议或许会显著减少。此外,也有观点建议品牌将营销理念落到实处,如搭配生理知识卡片、联合医疗机构开展公益咨询等,让科普价值真正凸显。 从品牌过往经历看,这并非沪上阿姨首次因视觉设计引发争议。此前其茶杯图案曾因女子旗袍开叉问题被质疑不雅,最终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不违反公序良俗。此次事件虽未触发监管介入,却为所有消费品牌敲响警钟:当商业营销触碰公共话语敏感区时,仅有美好初衷远远不够,还需充分考量文化敏感度与场景适配性。 如今,这场围绕玩偶的讨论仍在持续。正如争议本身所呈现的,一个子宫造型的玩偶并无天然的价值标签,是不同的立场与观念为其赋予了多元解读。而这场讨论的真正意义,或许在于推动公众思考:如何在尊重表达自由与兼顾公共感受之间找到平衡,让女性健康话题的科普真正走进阳光之下。
赵少康酸郑丽文,却没戳中国民党的真病灶!赵少康拿“39%投票率”“6.5万票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