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快就服软了,所谓打蛇打七寸,被荷兰强制接管的安世半导体是真坐不住了,对接管一

老阿七说史 2025-10-17 16:46:56

这么快就服软了,所谓打蛇打七寸,被荷兰强制接管的安世半导体是真坐不住了,对接管一事做了回应,表明不是美国指使的,只是纯属巧合,现在正积极与国内部门沟通,希望能够获得豁免。现在知道积极沟通了,当初强制接管中资公司的时候怎么没有想起来? 突然服了软?原本强硬地对中资企业说“听我安排”的荷兰政府,这次面对国际舆论反弹和中国市场的冷眼,开始打起了“巧合”牌。 而被强行接管的安世半导体,也一反此前沉默,急忙出面澄清:没美国的事,全是误会,现在正积极和中国沟通,争取豁免。 可惜,这“认错”的姿态来得太晚。 打蛇打七寸,荷兰这一下打准了企业命门,却没想到,蛇不是不咬人,只是还没发力而已。 时间倒回到9月底,荷兰经济事务部突然宣布,对总部位于荷兰、实则为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进行全面接管。 不是象征性的监管,而是真刀真枪地冻结股权、替换CEO、托管人事和知识产权,连董事长张学政都被停职,直接上了“外籍托管人”。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把企业从上到下“换了个壳”。 荷兰官方解释说,这只是为了“保障国内汽车芯片供应安全”,并反复强调,这跟美国没关系,纯属巧合。 事实真的如此吗?早在今年6月,美国官员就飞到了海牙,明确要求更换安世的CEO,并推动荷兰政府“迅速执行”相关措施,甚至还承诺了“配套缓和手段”。 中方反应也没含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第一时间发声,支持安世通过法律方式申诉。 中国外交部也直接点名批评,认为这是一场“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典型案例。 欧盟内部也坐不住了,欧盟委员会发声明称“正在密切关注”,显示这事已经从企业纠纷,变成了欧盟内部的政治焦点。 安世半导体不是小公司,年营收接近150亿人民币,其中七成以上客户来自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就是它的“饭碗”,荷兰政府这次的强硬操作,直接砸了这个饭碗。 一边是董事会被接管,一边是中国市场出现信任危机,安世这才意识到,问题比想象中严重得多。 中国市场一旦开始倾向国产替代,比如比亚迪半导体、斯达半导等本土企业迅速跟进,安世就不是损失几个客户的问题,而是整个营收结构都要“翻盘”。 不仅如此,这场“政治干预”还可能引发欧洲车企对供应链稳定性的重新评估。 原本欧洲制造业就对芯片依赖严重,现在看到荷兰政府说动手就动手,谁还敢把关键零件交给这种政策“说变就变”的国家? 对荷兰来说,这场“安全行动”可能最终演变成一场“经济灾难”。 不光是安世半导体那几千个高薪岗位要打水漂,更关键的是,荷兰过去几十年辛苦建立的“开放、透明、法治”的商业环境,正在被自己砸得稀碎。 投资人、跨国企业、行业上下游,谁不怕今天是安世,明天轮到自己? 更别提背后还有中国握着的“战略资源牌”。 稀土、关键金属、芯片材料,这些都是欧洲高科技产业绕不开的依赖项。 如果中方采取反制,这场博弈将不是一家公司“被接管”那么简单,而是整个产业链都要重新洗牌。 荷兰政府说是“巧合”,可从时间线、行动路径、幕后文件来看,哪点不是美国先动了手? 这场剧本像极了“表演赛”:美国出剧本,荷兰演配角,安世做道具。 现在,安世开始“服软”,不仅主动回应称“此事非美国胁迫”,还表示正在与中国相关机构积极沟通,希望能“获得豁免”。 这态度的转变,来得太快太突然,让人不禁要问一句:当初荷兰政府替你做决定的时候,你怎么不吭声?现在市场要“翻脸”,才想起来“积极沟通”? 一个在欧洲立足多年的中资企业,面对政治风波时选择了沉默,结果不仅被“当枪使”,还把自己最重要的市场给冷落了。 等到局势失控,才开始补救,代价可能早就超过了能承受的底线。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不仅仅是安世一家企业的悲剧,而是当今全球化体系遭遇政治干预的缩影。 一旦政府出手干预企业运营,不再以法治和市场为基础,全球投资信心就会动摇,而这种动摇,不是靠一纸声明、一个澄清就能稳住的。 从安世的“被接管”到“求豁免”,短短数周内,剧情急转直下,足以写进经济教材。 商业规则一旦被政治力量频繁干预,最终受害的,不只是企业,还有整套全球市场体系。 无论是荷兰政府的“迅速执行”,还是美国在背后的“精准施压”,本质上都是把企业当作棋子来摆布。 棋子终究是无力的,一旦市场信心崩塌,政府再强也救不回企业的利润和客户。 荷兰这次看似完成了“任务”,但换来的可能是更大的不确定性。 安世半导体的“服软”,不是认错,而是求生;不是投降,而是自保。 这也从侧面说明,真正决定企业命运的,始终是市场,而不是政治。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