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

烟雨评社 2025-10-17 14:51:03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然而,事实证明,这两点都想错了!” 欧美对中国的打压,从来都不是因为伊朗或俄罗斯的“缓冲”才收敛。看看芯片禁令就知道,美国就算在乌克兰问题上跟俄罗斯掰扯得厉害,也没耽误它联合盟友卡中国半导体的脖子。   先说说第一个错觉,“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伊朗和俄罗斯似乎觉得,自己和欧美对抗得越激烈,甚至 “躺平” 放弃部分抵抗,欧美就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中国身上,从而减轻自身压力。 可现实根本不是这样,欧美对中国的战略布局,从来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长期规划,不会因为其他国家的态度而轻易改变。 就像 2024 年,即便伊朗和美国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对峙升级,美国依然没有减少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反而还联合日本、韩国搞了多场军演;欧盟也没因为俄罗斯在东欧的动作,就停止对中国电动汽车、钢铁等产品的关税调查,该推进的贸易保护措施一项没落下。 欧美很清楚 “多线发力”,既不会因为伊朗或俄罗斯的 “躺下” 就放过中国,也不会因为牵制中国就放松对这两个国家的施压,这种 “两头不落” 的策略,早就打破了两国的幻想。 再看第二个错觉,“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这些年伊朗和俄罗斯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偶尔会表现出一种 “理所当然” 的心态。 可中国的合作逻辑从来都是 “互利共赢”,不是 “单方面付出”。以中伊能源合作为例,中国确实是伊朗石油的重要买家,但合作的前提是双方签订明确的长期协议,伊朗要保证原油供应的稳定性和价格的合理性。 2025 年初,就因为伊朗某油田产量未达合同约定,中国按照协议暂时减少了采购量,直到伊朗解决产能问题后才恢复,这说明中国不会因为 “需要能源” 就无底线妥协。 俄罗斯那边的情况也类似,中俄能源合作规模确实很大,2024 年两国原油贸易额突破 300 亿美元,但这是建立在 “用人民币或卢布结算、管道运输成本分摊合理” 的基础上。 之前俄罗斯曾提议让中国独自承担西伯利亚力量 2 号天然气管道的建设成本,中国明确表示 “需要双方共同出资、共享收益”,最终这个项目按照 5:5 的出资比例推进。 而且在其他领域,中国也有自己的原则,比如俄罗斯希望中国在其农产品出口上给予特殊配额,可中国依然按照国际标准对俄罗斯小麦进行检疫,不符合标准的批次坚决拒绝入境,不会因为 “需要合作” 就放宽质量要求。 更关键的是,中国有足够的能力保障自身利益,不需要依赖某一个国家。在能源领域,中国除了从俄罗斯、伊朗进口,还和沙特、阿联酋、巴西等国建立了稳定的能源合作。 2024 年中国从沙特进口的原油量同比增长 12%,从巴西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增长了 18%,能源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让中国不会被单一国家 “绑定”。 在国际合作中,中国更看重的是 “平等互利”,比如和巴基斯坦合作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不仅提供资金和技术,还帮助巴基斯坦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带动当地就业。 和泰国合作的中泰铁路,也是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建成后能让泰国的物流效率提升 40%,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才是中国一直追求的。 反观伊朗和俄罗斯的一些做法,显然没认清这个现实。伊朗曾在与中国的港口合作中,试图单方面提高租金,结果导致项目延期半年,最后还是伊朗主动调整条件才重新推进。 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木材出口中,曾想限制中国企业的加工比例,要求中国只能进口原木,不能在当地加工增值,这种损害中方利益的要求,自然也遭到了拒绝。这些案例都说明,中国的合作不是 “无条件” 的,更不会因为 “需要对方” 就接受不合理的条件。 那位俄罗斯专家的话,其实也是在提醒两国:国际合作从来不是 “一方依附另一方”,更不是 “赌对方会为自己买单”。 欧美不会因为某国的 “躺下” 就改变对中国的策略,中国也不会因为 “需要合作” 就无底线付出。只有认清现实,秉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才能让合作走得长远,这既是这些年中外互动的经验,也是未来国际合作的必然趋势。 中国的外交原则很清晰:不结盟、不依附,合作必须互利共赢。 你有能源,我有市场;你有管道,我有资金。 但想用“战略屏障”的名义绑架中国单方面付出,注定行不通。 国际关系中,实力对等才能长久,幻想和道德绑架只会摔跟头。

0 阅读:1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