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中欧经贸真正的风险是“去合作”】近日,围绕安世半导体事件、

环球网 2025-10-17 00:16:37

【#环球时报社评# :中欧经贸真正的风险是“去合作”】近日,围绕安世半导体事件、欧盟新型技术移交要求,以及英国对部分中国实体实施的单边制裁,欧洲对华政策再起波澜。中方一直保持明确的对欧合作立场,支持中欧企业在市场原则下开展贸易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反对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的强制技术转让,反对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当前,“安全例外”泛化、保护主义冲动加剧、市场原则被政治化叙事挤压,多边规则受到边缘化压力。欧洲更应该做的是保持政策定力,尊重契约精神和市场规则,避免让政策的“任性”扰动本地区企业的商业布局与合规预期。

欧洲产业发展的关键短板不在“是否足够安全”,而在“如何治理安全”。安世半导体事件充分暴露出,安全审查受美国“穿透规则”胁迫,没有“战略自主”可言,异化为准入后壁垒,打击的是中国企业,影响的是自身营商环境。把“准入许可”与“技术移交”捆绑,实质上是变相强制技术转让,既背离WTO规则,也与欧洲长期倡导的开放与创新叙事冲突。英国对华单边制裁属于“长臂管辖”,缺乏国际法基础,只会抬高合规不确定性与跨境经贸合作的制度性成本,既损伤监管的公信力,也影响企业的投资预期。

欧洲产业发展的真正动能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其核心在于创新驱动的增长,而非壁垒保护的市场。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理论充分说明,在当前保护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最难能可贵的是对契约精神和经济规律的尊重,以及让技术持续进步。技术的进步需要稳定的制度预期、政策预期,而以“泛化的安全观”为由任意对市场进行干预,会让企业预期更悲观、让交易成本被抬高,最终削弱技术扩散与知识累积的速度,损害经济发展动能。技术的进步需要充分的市场竞争,而以“提升竞争力”为名的强制技术移交,挤压了企业研发的边际回报,扭曲了价格信号与资源配置,久而久之形成“低效率锁定”,削弱创新发展动能。技术的进步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欧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的进步,是跨学科、跨企业、跨边界的知识融合过程。只有在可预期的跨境合作中,知识扩散的速度才能提升,产业才能健康成长壮大。

中欧历来保持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双方在半导体、新能源、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减碳等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高度耦合,中欧企业在上下游紧密协作、利益交融。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高度震荡期,复苏艰难乏力,增长尤为艰难。中欧经贸合作真正的风险不是所谓的“相互依赖”,而是借“去风险”之名“去合作”甚至“去中国化”;欧洲的发展困局不在守规守约,而在于任性设限、借“去风险”之名设置壁垒。目前,企业最渴望的是确定性,市场最希望的是积极的预期,政策最关键的是稳定的边界。欧洲需要把安全边界讲清楚、把程序规则摆明白,只有这样,合作才存在可操作的框架,竞争也才能回到公平的赛道,企业也才能拥有发展的空间。

总而言之,欧方应当把“安全焦虑”的冲动化为“有理有据、有节有度”的制度对话,为长期共赢放下短期拉锯。中方的政策意图一以贯之:愿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在法治与规则的框架内化解分歧。对于不合规的做法,中方有足够的能力与意志予以对等回应;对于建设性的合作,中方同样有充分的诚意与空间积极对接。越早回归“真正的多边主义”,中欧合作的空间就越大,欧洲产业的韧性就越足,全球市场的信心才会越强。

历史经验反复表明:以规则为纲、以多边为本、以合作为先的政策组合,才能穿越周期、稳住预期、赢得未来。只要本着开放姿态谈问题、以专业方式解分歧、用制度工具凝聚共识,中欧完全有能力把这段关系从争议的边缘拉回理性的中心,让“以多边规则为锚,以合作为主基调”不止于宣示,而是成为可以被感知、可以被兑现的制度现实。

0 阅读:124

猜你喜欢

环球网

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