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在巴格达的街头,一位伊拉克民众见到萨达姆,激动的赶紧跪在地上,向萨达姆表达了无以复加的崇拜之情。 1980年,巴格达。那时候的萨达姆,刚上台一年,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而那个跪在地上的普通人,他的眼神里,你看不到丝毫的被迫和恐惧,全是真诚,是那种发自肺腑的激动。 这事儿要是放在今天,咱们肯定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在伊拉克,这可能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这就引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一个人,怎么能同时是“英雄”和“恶魔”呢? “慷慨”的领袖与黄金时代 聊起萨达姆,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独裁者”。没错,这顶帽子他戴得稳稳的。但如果事情就这么简单,也就不会有1980年那一幕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的伊拉克,可是整个中东的“高富帅”。靠着哗哗往外冒的石油,国家有钱得不得了。萨达姆虽然还没当上总统,但已经是国家的二号人物,实际掌权者。他干了件大事:把石油工业国有化。 这一下,等于把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西方石油公司的手里抢了回来。钱袋子攥在自己手里,萨达姆开始搞建设。那十年,伊拉克的社会福利好到什么程度?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甚至免费养老。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没关系,政府给你安排。年轻人想结婚没钱?政府给你送房子,送家电。 有个数据特别能说明问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在萨达姆上台初期,伊拉克的识字率从1970年代的约52%飙升到了1980年代的超过80%,这个成就,放眼中东乃至全世界,都相当炸裂。 在他眼里,萨达姆可能不是什么独裁者,而是给他带来实实在在好日子的人。 而且萨达姆特别懂得塑造自己的形象,他经常不打招呼就出现在某个村庄,某个市集。见到他的人,只要表达崇拜,基本都能拿到好处。有个精神状态不太好的人冲到他面前,说自己喜欢枪,萨达姆二话不说,把自己随身的金手枪就给了他。 这种“慷慨”的姿态,让他收获了大量底层民众的支持。在很多人心里,他就是国家的守护神,是阿拉伯世界的英雄。那个跪下的男人,他崇拜的,或许正是那个能让他吃饱饭、有书读、看得起病的“黄金时代”。 1980年,就在那个民众跪拜萨达姆的同一年,一件改变伊拉克国运的大事发生了——两伊战争爆发。 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争,就像一个巨大的绞肉机,吞噬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和伊拉克积攒下来的巨额财富。萨达姆最初以为这是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结果却拖入了一场谁也赢不了的消耗战。 战争彻底改变了萨达姆,也改变了伊拉克。国家的钱打光了,还欠了一屁股外债。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战争让萨达姆的猜忌心变得极重。他开始疯狂地清洗任何可能对他构成威胁的人。 他手下有个叫阿里哈桑马吉德的表弟,外号“化学阿里”。1988年,就是他,下令用化学武器屠杀了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村庄哈拉卜贾,一天之内,五千多名平民,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惨死在毒气之下。这就是著名的“安法尔行动”的一部分,整个行动中,有超过10万库尔德人被系统性地杀害。 你看,这就是萨达姆的另一面。他可以对一部分人慷慨如父,也可以对另一部分人残忍如魔。他的统治,建立在石油美元带来的福利和秘密警察带来的恐惧之上。这两者,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伊拉克人矛盾而复杂的记忆。 1990年,为了赖掉欠科威特的债务,也为了抢夺更多的石油,萨达姆悍然下令入侵科威特。这一步棋,彻底把他推到了全世界的对立面。紧接着就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萨达姆的“百万大军”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面前,不堪一击。 再然后,就是长达十多年的制裁,以及2003年那场彻底终结他统治的伊拉克战争。 2003年4月9日,巴格达的费尔多斯广场,萨达姆巨大的雕像被美军的装甲车拉倒。伊拉克人冲上去,用鞋子抽打雕像的脸。那一刻,全世界都觉得,伊拉克的天亮了,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讽刺的是,萨达姆本人在被捕后,曾在法庭上说过一句话:“没有我,伊拉克将一文不值,会陷入混乱和内战。” 当时,所有人都把这当成是一个失败者的诅咒。但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这句话却一语成谶。 萨达姆倒台后的二十多年,伊拉克人得到了什么?他们得到了投票的权利,但也得到了无休止的爆炸、教派冲突和腐败的政府。一个强人倒下了,但潘多拉的魔盒也被打开了。逊尼派、什叶派、库尔德人,多年的积怨瞬间爆发,国家陷入了事实上的分裂。 曾经让伊拉克人引以为傲的社会福利体系,早已荡然无存。根据世界银行2024年的数据,伊拉克青年失业率仍高达25%以上,电力和供水等基本公共服务至今无法稳定保障。许多伊拉克人,特别是经历过萨达姆时代的老一辈,开始怀念那个虽然没有自由,但至少有安全和秩序的年代。
1980年,在巴格达的街头,一位伊拉克民众见到萨达姆,激动的赶紧跪在地上,向萨达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16 17:35:51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