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然而,令世人意想不到的

可爱卡梅伦 2025-10-16 07:51:25

“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然而,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坚定的发声者,竟于2024年11月12日悄然离世,享年84岁。此时此刻,他的言辞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番 “打” 的表述,并非主张无端冲突,而是基于对地区安全局势的深度观察。早年间,他长期研究东亚地缘政治,经历过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变迁,对周边国家的战略动向有着敏锐的判断。 ​​在一次关于地区安全的公开研讨会上,当被问及如何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时,他没有回避敏感话题,而是直接抛出了这番观点。 —— 老爷子姓李,圈里都叫他“李大炮”,嗓门大,烟瘾更大,讲课时一根接一根,烟灰缸堆成小山。学生私下嘀咕:这烟量,怕是能供一艘航母跑二十节。可人家耳朵灵,听见也不恼,咧嘴一笑:“烟草税养军队,我这是爱国。”一句话把大家都怼没声了。 我第一次听他现场“放炮”是2016年,某高校报告厅,空调坏了,五百多人挤成蒸笼。主持人客气:“李老师,您看时间……”他抬手看表,直接把表摘下扔桌上:“别管它,今天不把话说明白,谁也别想走。”底下先笑后静,只剩快门声咔咔响。那天他把东亚比成“高压锅”,说安全困境就像蒸汽,阀门拧得再紧,也架不住火一直烧,“晚放气不如早放气,等锅炸了,厨房都掀翻。”说到这儿,他拿粉笔在黑板上“哐”地画个圈:“这就是第一岛链,谁拿它当铁链,谁就得准备被链子反抽。”粉笔断成两截,弹到我脚边,我当时大三,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国际政治还能这么“糙”地讲,比PPT花花绿绿的箭头带劲多了。 后来读他书,发现这人不只会放狠话。冷战刚结束,他拿福特基金的钱跑遍西太,从冲绳基地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渔村,采访笔记写了三十多斤,回国时箱子超重,他干脆把衣服扔了,留纸。书里引了句当地土话:“浪来时,没有哪棵椰子树能独自站稳。”他翻译成大白话:安全这玩意儿,靠单扛是找死,得结伴扛,还得把可能翻船的也拉进来。于是才有那句“拉日本一起打”——不是真拉日本上战场,而是把东京架到谈判桌的火炉上:想躲?行,先尝尝链式反应的滋味。说白了,用“打”的威慑逼出“不打”的空间,典型的“以战止战”老配方,只是他加了新辣椒。 有人骂他“鹰派”,他翻白眼:“鹰个屁,老子怕死得很,正怕死才要先声夺人。”私下喝酒,他又换一副脸:“谁愿意真打?我儿子在三亚开民宿,真打起来第一波冲击就是游客归零。”说完闷一口二锅头,杯子重重一放,“可你不准备好,人家就敢骑脖子拉屎,到时候民宿变难民营,哭都来不及。”这话糙,理不糙。我想起家里长辈,九十年代做边贸,火车皮被扣,求天天不应,回来咬牙买枪押车——不是喜欢暴力,是知道“能战”才配“敢和”。李老爷子的逻辑一样:拳头藏在身后,握手才握得踏实。 2023年冬天,我最后一次见他。病房里管子插满,他瘦得脱相,仍伸手要笔,在护士记录单背面歪歪扭扭写:“岛链、锁链、项链——链子越亮,脖子越痒。”写完冲我眨眼,像在说:小子,接得住吗?我憋了半天,只挤出一句:“李老师,您放心,话在,声就不会断。”他咧嘴,氧气面罩里雾气一片,分不清是笑还是喘。十一个月后,他真的走了,微信头像永远停在那一朵烟灰。 如今再刷到他的视频,弹幕飘满“晚打不如早打”,年轻网友玩梗似的刷火箭,好像这只是热血口号。我却总想起病房里那句“脖子越痒”——痒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想要安全,又怕付出代价;渴望尊严,又奢望岁月静好。老爷子用一辈子告诉我们:逃避最疼,假装最假,把话挑明、把牌摊开打,才是对和平最大的温柔。 所以啊,下次再听见“打打打”,先别急着捂耳朵,也甭秒变键盘战神。抽根烟、喝口茶,想想他那张被粉笔灰染白的鬓角——所谓鹰派,不过是先飞起来看风暴的鸽子。风暴还在,鸽子没了,可那声哨响仍在头顶盘绕,提醒我们:要么主动掌舵,要么被动翻船,海里可没有中间选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
可爱卡梅伦

可爱卡梅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