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防部正寻求采购价值高达10亿美元的关键矿产,作为一场全球范围囤积行动的一部分。(财联社) 美国国防部最近放出风声,要砸10亿美元去买关键矿产,这事儿听起来挺大的,其实就是他们开始认真囤货了。说白了,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整个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稳住军工供应链,别让外头一卡脖子就出大问题。关键矿产这玩意儿,在现代武器里头缺一不可,从战斗机到导弹,全都离不开这些材料。国防部这次行动,直接针对钴、锑、钽和钪这些东西,采购规模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钴最多,足足5亿美元,用来做电池和合金;锑2.45亿,主要是防火材料;钽1亿,提升电子零件耐用度;钪4500万,搞轻质合金。整个计划一公布,相关矿业公司的股价就跟坐了火箭似的蹿上去了,这也侧面说明市场对这波操作有多敏感。 先说说为什么美国这么急眼。军工这块儿,本来就烧钱,还得靠高端材料撑腰。拿F-35战斗机来说,它的雷达和电子系统,全得用钽和钴来稳住信号和电源;爱国者导弹的导向头,也离不开这些矿产。要是供应链一断,生产线就得停摆,整个国防工业基建都得抖三抖。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稀土进口的七成来自中国,这不是小事儿。中国在加工环节占了全球八成以上份额,从矿石到成品材料,全链条都捏得死死的。之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国加关税,中国这边自然有反制措施,稀土出口管控一收紧,美国那边就慌了神。结果呢,国防部只能四处找货源,全球撒网,从澳洲的钴矿到非洲的钽产区,全都盯上了。这次10亿采购,就是他们从被动挨打转向主动出击的第一步。 其实,美国本土也不是没矿产资源,加州山脉里头稀土埋得不少,爱达荷的钴矿也开发过。但问题出在环保法规和加工技术上。开采这些东西,污染大,审批慢,美国环保局管得严,一拖就是几年。更要命的是分离技术落后,矿石挖上来也提不出高纯度材料。过去几年,国防部试过本土项目,但产量上不去,成本还高得离谱。2023年他们就启动过几个试点,用国防生产法第三标题下的资金,投了1500万给Jervois Mining公司,在爱达荷钻探钴资源,还评估建炼厂。但这点儿钱杯水车薪,远不够填补缺口。所以,这次全球采购就成了主菜,目标是短期内把库存堆起来,缓冲时间给国内产能爬坡。 采购细节上,国防部没含糊,直接通过后勤局发招标公告,覆盖多个类别。钴这块儿,重点是电池级别的,军用电动车和无人机电池全靠它;锑用于涂层,防弹衣和飞机防火墙都用得上;钽在电容里头,雷达精度高低就看这个;钪则加在铝合金里,轻量化飞机框架。资金来源主要是年度国防拨款,加上通胀削减法案里的专项,2023年以来已经砸了2.5亿给十二家企业,涵盖石墨、锂、镍这些。举个例子,七月份他们给阿拉斯加的Graphite One投了3749万,建石墨供应链;还有德克萨斯大学领头的联盟,整合国家实验室和企业,搞大容量电池材料。这些动作加一块儿,就是要从矿到成品的全链条入手,避免只买矿石却加工不了的尴尬。 全球范围的囤积行动,说起来挺有意思。美国不光自己买,还拉盟友下水。加拿大和澳洲是老伙伴,钴和稀土供应稳定;乍得和玻利维亚的锂矿潜力大,秘鲁的铜钽组合拳也对胃口。近期他们跟巴基斯坦签了5亿稀土开发协议,从2025年起出口现成资源,还计划投钱建加工厂。这不是孤立的,背后是多边对话,在日内瓦联合国大厅里,美国推共享情报平台,帮盟国避开中国主导的市场风险。结果呢,供应来源分散了,价格波动也稳住了点。但话说回来,这么大笔钱撒出去,执行起来也不容易。运输延误、地缘冲突、汇率跳水,全是潜在坑。国防部得一边谈合同,一边做风险评估,卫星图像盯矿场,Excel表算成本,确保每分钱都花对地方。 这波操作的深层逻辑,还得从地缘经济说起。美国国防工业战略里头,明明白白写着,中国在关键矿产上占上风,从造船到电子,全链条领先。2023年,中国又限了镓、锗和石墨出口,美国这边警铃大作。国土安全部和国防部联手,列出32种高威胁矿产,用进口依赖度、中国份额和全球产量加权打分。结果,钴、镍、锂这些电池材料排在前头。国会也跟上节奏,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里,更新了采购规则,禁从中国、俄罗斯、朝鲜进口稀土,DFARS法规五月份就落地了。企业这边,MP Materials拿了国防部的4000万股权投资,建稀土磁铁厂;Lynas公司澳洲项目也获5400万支持。这些公私合作,模式挺新鲜,用冷战时期的国防生产法灵活授权,绕过常规采购的繁文缛节,直奔需求侧补贴和长期订单。
含有美国技术的光刻机不许卖给中国,含有中国稀土的光刻机就不许卖给美国!中
【9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