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忽然问他:“四”下面加个“南”是什么字?地

趣史小研究 2025-10-15 16:43:43

1956年,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忽然问他:“四”下面加个“南”是什么字?地委书记思索后的回答,让毛主席听完很满意地笑了。 1956年,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正是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时候。毛主席为了摸清全国的情况,经常坐着专列到处视察。有一次,他老人家就在江苏徐州停了下来,接见了时任徐州地委书记的石光同志。 两人见面,聊的都是国家大事,从农业合作化到工业生产,气氛严肃又认真。可聊着聊着,毛主席话锋一转,忽然看着石光,问了个特有意思的问题:“石光同志,我考你个字,’四’字下面加个‘南’字,是个什么字啊?” 这话一出,石光同志当时就愣了一下。这算个什么字?字典里没见过啊。“四”下面加个“南”,这组合也太奇怪了。他低头思索,脑子里飞快地转着。他知道,毛主席这么问,绝不是心血来潮随便考个生僻字,这里面肯定有深意。 作为一方的负责人,他不能随口瞎说,更不能说不知道。这既是考验他的文字功底,更是考验他的政治智慧和对中央政策的理解。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气氛似乎有点凝固。石光同志的额头渗出了细汗。突然,他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关键点。他抬起头,眼神里透着坚定,对毛主席说:“主席,我想这个字应该念‘dāng’,当家的‘当’。” 毛主席听完,眼睛一亮,追问道:“哦?怎么讲啊?” 石光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主席,‘四’下面加个‘南’,不就是把东南西北四方都放在心里、扛在肩上嘛。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我们这些地方干部,不就是要心怀四方,为人民当家做主吗?所以,我认为这个字,就是‘当’,是‘担当’的‘当’,是‘当家做主’的‘当’!” 话音刚落,毛主席开怀大笑,连连点头说:“讲得好!讲得好啊!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为人民当这个家嘛!” 一个简单的拆字谜,背后却藏着治国理政的大智慧。这不是一个文字游戏,这是毛主席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给地方干部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党课。 谜底的“当”,是方向,也是方法论 毛主席在建国之初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方针——“四面八方”。这是个啥概念呢?简单说,就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1949年我们刚从废墟上站起来,国家穷得叮当响。怎么恢复生产?怎么发展经济?党内当时也有不同声音,有的人觉得应该立马“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把私营工商业一下子都灭了。 但毛主席看得远。他清醒地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一下子搞垮他们,工人就要失业,市场就要瘫痪,整个国家的经济就得停摆。所以,他才提出了“四面八方”这个极其务实的方针。 “公私兼顾”,就是国有经济要发展,私营经济也要照顾,不能一刀切。 “劳资两利”,就是工人的利益要保障,资本家的合法利润也要给,这样工厂才能开下去。 “城乡互助”,就是城市要支持农村,农村要供给城市,工农联盟才能巩固。 “内外交流”,就是我们关起门来不行,还得跟外国人做生意,互通有无。 这“四面八方”是不是跟石光书记回答的“心怀四方”不谋而合?毛主席那个谜语,实际上就是在考察他对这个核心经济方针的理解有多深。 “四”下面加个“南”,把四方都纳入“南”——也就是我们党和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范围之内。这不就是统筹兼顾,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搞建设吗?所以,这个“当”字,当的是一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家。 从建国初期的“四面八方”,到改革开放后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再到咱们现在说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你会发现,这种“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手里钱不多,孩子还一大堆,这个要上学,那个要吃饭,还得想着怎么盖新房。这时候最考验家长的智慧,你不能只顾一头,得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让这个家平稳地往前走。 我们党就是这个“大家长”。毛主席用一个字谜,提醒他的“地方管家们”,心里要时刻装着全局,装着人民。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或者冲动,就忘了我们到底要“当”一个什么样的“家”。 这个“家”,必须是一个各阶层、各方面都能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家。在当时,就是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放到今天,就是要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让国企、民企、外企都能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共同发展。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