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正式宣布了! 10月15日,以色列政府干了件特别让人窝火的事,停火协议刚生效一天,载着救援物资的卡车才刚到加沙,转头就跟联合国说,从当地时间15日起每天进加沙的援助卡车,要减到之前说好的一半,燃料和天然气除了特定基建用,其他全不让进。 停火协议能签下来,说白了就是两边都打累了,从2023年10月冲突爆发到现在,加沙地带已经有67913人死亡、170134人受伤。 联合国统计说,当地210万老百姓里,超过80%都得靠援助活着,以色列虽然军事上占着优势,但国际社会天天骂,国内人质家属也闹,极右翼政党还使劲儿施压,这才不得不坐回谈判桌。 协议第一阶段的核心就是“以停火换人质、以撤军换援助”,哈马斯得放33个以色列人质,以色列得放2000个巴勒斯坦囚犯,以军还得从加沙人口稠密的地方撤到边境,开放五个过境点,每天让600辆援助卡车进来(其中50辆运燃料)。 可这协议从一开始就有问题,以色列非要抓着“安全控制权”不放,要求国际监督机构派人在口岸盯着,哈马斯又得让担保国看着以色列,怕他们借撤军的名义重新部署,两边都防着对方,这协议能稳当才怪。 10月15号那“援助缩水令”,直接把协议的信任基础给砸了,以方说,减少卡车数量是因为“安全检查能力有限”,可联合国的数据摆在那儿,冲突前加沙每天得有500辆卡车才能让老百姓活下去,现在每天就51辆,粮价都涨了300%,医院做手术用的耗材都快没了。 协议里说的每天600辆援助卡车,本来是缓解饥荒的“救命线”,现在砍到300辆,加沙北部每天得有好几万人没饭吃。 更狠的是燃料禁令,协议里说好每天50辆卡车专运燃料,给医院发电、老百姓取暖用,可以色列拿“防止哈马斯用于军事目的”当借口,不让燃料进老百姓手里。 加沙卫生部门都急眼了,说要是燃料再不够,30家医院72小时内就得关门,新生儿保温箱、透析机这些设备都得停摆,以色列这“以安全之名行饥饿之实”的做法,跟哈马斯说的“把人道援助当武器”有啥区别? 以色列这一手,把停火协议的内在矛盾全暴露出来了,国际社会一边要求以军撤离、开放援助,缓解人道危机,一边以色列又抓着“安全控制”不放,想通过限制援助削弱哈马斯,这“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算盘,把协议变成了“纸面和平”。 从历史经验看,这种“有限停火”根本撑不住,2023年11月那次7天停火,以色列就拿“哈马斯没完全释放人质”当借口,拒绝延长协议,结果冲突又打起来了。 这次援助缩水,说白了就是以色列在试探哈马斯,想通过制造人道危机,逼哈马斯在后续谈判里让步,可哈马斯也不是吃素的,已经明确说了,要是援助还受阻,就“重新评估停火必要性”。 国际监督机构的人都担心,要是以色列不撤销禁令,42天停火期可能提前结束,冲突又得升级。 以色列这“援助缩水令”,说到底就是长期冲突里信任缺失闹的,对以色列来说,哈马斯就像个定时炸弹,让他们一直处于“安全焦虑”里,任何让步都可能被极右翼政党骂“软弱”,对哈马斯来说,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把加沙80%的基础设施都毁了,他们活都活不下去了,哪还有退路?这种“你死我活”的零和思维,让两边一直陷在“冲突-谈判-破裂”的死循环里。 要想打破这困局,国际社会得跳出“选边站”的怪圈,好好推动建立真正的信任机制,比如说,可以学联合国在科索沃的监督模式,让中立国家组成联合委员会,独立监管援助分配和军事撤离。 同时,得逼着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的合法建国权,从根本上消除哈马斯“抵抗”的理由,不然,任何停火协议都是“昙花一现”,加沙的枪炮声迟早还得响起来。 停火协议这么脆弱,再次证明了“和平得靠妥协,不能光算计”的道理,当以色列把援助卡车当成政治筹码,当哈马斯把人质释放当成谈判筹码,这场冲突早就不是简单的领土争端了,而是人性和理性的双重考验。 或许,只有两边都放下“谁先让步”的执念,加沙的孩子们才能不用再躲进地下室,迎来真正的和平。
以色列正式宣布了! 10月15日,以色列政府干了件特别让人窝火的事,停火协议
物规硬核
2025-10-15 15:51:29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