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中国的企业哪有那么好抢?荷兰政府最终的结果,极有可能获得中美双打的下场。 荷兰政府的最新政策,正将这一脆弱性推向聚光灯下。 4月1日起,荷兰升级了对先进半导体设备的出口限制,涵盖光刻机、原子层沉积设备和外延生长系统,这些正是中国国产化进程中的痛点。 紧随其后的是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荷兰经济事务部以“经济安全风险”为由,启动货物可用性法,强制任命外部董事并监督运营。 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美国“实体清单”扩展的延伸,安世的母公司闻泰科技已被列入,恩智浦的部分供应链也面临审查。 表面上看,荷兰在维护本土就业和技术主权,但实则暴露了其政策的两难。 它迫于华盛顿的“最强限制协议”,不得不限制对华出口,导致阿斯麦2025年净销售额预期从300-400亿欧元下调至300-350亿欧元,毛利率从54%-56%降至51%-53%。 这种干预直接刺激中方反制,就在荷兰行动一周后,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稀土相关技术和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这不是报复性措施,而是对产业链安全的系统守护,旨在切断那些试图“抢夺”中资资产的路径。 美国持续施压荷兰和日本,形成“U型包围”态势,意图封堵中国先进制程的突破口。 但荷兰的处境最尴尬:作为欧盟半导体复兴计划的桥头堡,它本应平衡美欧利益,却因过度倾斜而自伤筋骨。 阿斯麦的股价在管制升级后波动10%以上,恩智浦的汽车芯片订单因供应链不确定性而延期,飞利浦的医疗设备业务面临原材料涨价压力。 安世半导体则直接卷入“知识外流”指控,导致其欧洲工厂产能利用率下滑15%。 这种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荷兰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半导体产业贡献了其GDP的5%以上,一旦中国市场份额锐减,本土就业将流失数万岗位。 这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中国正通过“双碳”目标和国产替代,投资数百亿于稀土深加工和半导体设备研发,预计2026年EUV光刻源效率将达6%,缩小与阿斯麦的差距。 欧洲其他国家,如德国的英飞凌,已开始囤积稀土库存,凸显荷兰孤立的尴尬。 面对这样的国际风云变幻,你认为荷兰芯片企业还能撑多久?如果中国进一步加码稀土管制,会不会引发欧洲半导体产业的集体反思?
[浮云]中国的企业哪有那么好抢?荷兰政府最终的结果,极有可能获得中美双打的下场。
小加娱的史书
2025-10-15 14:46:29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