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1千元找不到人为临终父亲理发 一则“千元难寻理发师”的求助帖在网络引发涟漪。上海的林女士为临终父亲寻找上门理发服务,开价千元却连续三天被拒,理发师们或以“不接急单”为由推脱,或直言“怕触霉头”。这场看似荒诞的“价格失灵”,撕开了老龄化社会下临终关怀服务的隐秘缺口。
据林女士描述,父亲因晚期肺癌卧床月余,头发杂乱遮挡面部,既影响舒适度,也让她想为父亲留下体面照片的愿望落空。她先是联系常去的理发店,对方以“无上门服务”拒绝;转而求助家政平台,300元、500元的报价均无人接单;最终将价格提至千元,仍被以“时间太紧”“工具不全”等理由婉拒。一位理发师私下透露:“不是钱的问题,是怕沾上‘晦气’,影响后续生意。”
这场“价高者不得”的困境,暴露了临终服务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记者走访发现,上海多数理发店未将“临终理发”纳入服务范围,仅有少数殡葬服务公司提供相关业务,但收费普遍在2000元以上,且需提前一周预约。更讽刺的是,当林女士试图联系公益组织时,得到的回复是“资源有限,优先服务孤寡老人”。
网友对此议论纷纷。有人愤慨:“生命最后的需求,竟被明码标价成‘忌讳’?”也有人无奈:“理发师靠手艺吃饭,强求他们‘不避讳’是否道德绑架?”更有医疗从业者指出:“临终患者的皮肤更脆弱,理发需专业护理知识,普通理发师确实可能力不从心。”
这场风波,最终以一位退休护士的介入迎来转机。她自带工具上门,用医用剪刀为老人修剪头发,全程仅收200元“材料费”。林女士在社交平台写道:“她剪的不是头发,是父亲最后的尊严。”
当“千元求而不得”照见社会的温度,或许我们该思考: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如何让每个生命的终点都能被温柔以待?毕竟,体面告别从不是奢侈,而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