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长期潜伏在毛主席身边的国民党“谍王”,却因对特务下手太狠被“自己人”怒斥是“共产党卧底” 沈之岳这个名字,一直不热,可也从没真正被忘过。 知道他的人不多,敢谈他的人更少,每次提起来,都绕不过两个地儿:延安,和台湾。 浙江仙居的小地方,他就出生在这儿。 母亲走得早,父亲教书,常年在外头。小时候,他不吵不闹,书拿起来就不放,邻里见了都摇头,说这孩子“心口不开,眼里藏事”。 学生时代混在上海滩,复旦政治系那拨人,脾气都不小,读书时就天天辩论、拉横幅。他安安静静地坐着,听得比谁都细。 人问他站哪边,他说站中间,其实谁也没看懂他到底在想什么。 戴笠最早在火车上遇见他,那时候正在筹建情报系统,手下缺人。 他俩对坐,一路没说几句话。就是那种神情,淡淡的,像是见惯了事,也像从没真正入过戏。 下车前,戴笠把他名字记了下来,过了一个月人就进了军统。 特务训练的那些课,他几乎全都过了满分。情绪管理、暗号编写、跟踪反跟踪,这些他学得快,记得牢,从不出错。 别人晚上出去喝酒,他窝在房里抄录手册,问他图啥,他低头写着字,说:“图活下来。” 1938年,戴笠给他安排了一个任务——去延安。 换了个名字,叫沈辉,假装左翼青年,混进边区。 临走前,他带了两样东西,一本《资本论》,和一张破被子。渡黄河那天,冰都浮起来了,船身在抖,有人冷得直跺脚,他靠在边上不吭声。 岸边的灯一盏盏亮起来,他把书卷在袖子里,头低着,看不清表情。 延安那阵子人不多,消息多。 谁来了谁走了,传得比马快,他落脚在秘书处,日常活儿就是抄文件、打电报、跑腿。 也没人注意他,毕竟说话少,动作轻,连笑都带着点儿捂。康生偶尔提到,说这人“像条线,软得看不见,可在哪儿都拉得直”。 窑洞里冷,夜晚没灯。 他坐在油灯边抄写,一抄就是三个钟头,眼不眨一下。 窗纸老化,风一吹就响。他听得出是谁走过来,脚步声一变就知道对方情绪。 有回翻电报原稿,末尾一行多了个奇怪的词,他没问,只在小纸片上记下了,藏进鞋底。 李克农那头也注意到了他。 有次开会后,把他叫过去,寒暄几句,问他读过什么。 他报了一堆书名,全是外文的,李克农点了根烟,没说话,只拿眼扫了他一圈,没再提。 住在一起的几个年轻人,有时候夜里聊革命、聊未来,他听着,抽着旧烟,偶尔应一两句。 有一个河南来的战士,问他:“你信不信咱能赢?”他没点头也没摇头,只说:“你信不信你活得到明年?”那人楞住了。 他叹了口气,掸掸烟灰,说:“别急着信,先别死。” 延安的几年,他身边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人升了,有人走了,也有人彻底不见了。他像个影子,不多话,也不参与争论。有人觉得他有点怪,有人觉得他稳,谁都没真摸透过。 到了1941年,他突然申请调离,理由是身体不适。 批得很快,走得更快。 他那天提了个小木箱,从延河边搭车,一路没回头。 回重庆之后,军统里的人一看他回来,都松了口气。他带回了一堆笔记、文件和名字。戴笠把他叫去,俩人单独聊了一个晚上,具体说了什么没人知道。 第二天,他就被派去了舟山。 那阵子局势紧,岛上的风大得能把人吹倒,他穿着旧呢大衣,在码头走来走去,鞋底全是白盐。 蒋经国那边开始重用他。 抓人,审讯,清理潜伏,手段利落得不带一点情绪。有人私下叫他“死人脸”,他也听见了,但没反应。 到了台湾之后,他成了调查局副手,手上调兵遣将,谁来谁走他说了算。也不骂人,只一眼。 手下人见他眼神一冷,背脊发麻。有个年轻探员惹了事,进屋被盯了一分钟,出来腿都软了。 别人问他:“他说啥?”那人摇头:“一句没说。” 石牌训练班,是他一手操办的。那批学员,后来的高官不少。 训练时他讲得少,讲了都是要点。“要活命,就别多信人。”讲完这句,他合上讲义,走下讲台,谁也没多看。 五十年代后期,他说得更少。 做了局长以后,公开场合只讲了一回话,说“刑讯逼供是下策”。当时底下炸了锅,觉得他变了。其实他没变,他只是不愿多脏手。真出事,他下手比谁都快。 退休之后,他搬去阳明山。 那里风大,树多,屋前屋后全是竹子。他早上起来泡茶,下午听评书。 偶尔接待几个老同事,坐下也不寒暄,茶倒了就听风。 1987年,他悄悄去了趟北京,住钓鱼台,没通知太多人。 老战友张爱萍见了他,说了一句:“这些年,没白活。”他点头,没答话。 那晚下了点小雨,屋顶滴水声断断续续,俩人坐了很久,茶喝光了,谁也没再说第二句。 1994年冬,病情重了。 临走前几天,他不说话,只看窗外的竹影。 台北那天风也大,像是山上的气往下压。 他那张旧笔记本放在枕边,第一页写了一行小字:“心不动,风奈何。” 火化那天没请多少人。 骨灰送去山里,简简单单埋了,墓碑只有名,没有话。 风一吹,草响,人影也没了。后来有人想写他,翻了档案、访了旧人,结果没几句能下笔。
最近《沉默的荣誉》热播,让吴石将军的故事火了。可很少有人知道,和他一样藏在国民党
【1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