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娘火了!” 河北,两名博士举办的婚礼上了热搜,不是因为婚礼有多豪华。 而是小院里连个像样的拱门都没有,只有院门口老槐树上挂着两串红气球,还是新郎表妹昨天从镇上小卖部买的,五块钱一串,风一吹就晃晃悠悠的。 新郎家在冀南的一个小村子,父母一辈子种玉米和小麦,指节上的老茧比硬币还厚,他是村里第一个博士,当年考研时,母亲还去镇上的砖厂搬过三个月砖凑学费。 新娘从湖南坐了八个小时高铁过来,行李箱里没带婚纱,只装了件枣红色的短款大衣 —— 还是去年毕业答辩时买的,她说 “穿这个喜庆,以后上班也能穿,不浪费”。 婚车?根本没有,新郎是骑着邻居家的电动三轮车去村口接的新娘,车斗里铺了块红布,放着新娘带来的嫁妆:一箱子专业书,还有个小小的书架(那书架还是她读研时兼职译书攒钱买的,漆皮都蹭掉了点)。 亲戚们早上来帮忙,看着院里光秃秃的,都说 “咋也得整个司仪撑撑场面”,可找遍全村,没人干过这活儿,最后眼尖的二婶子想起 “新郎表弟不是在市里读大三嘛,学的就是播音,让他来试试”。 表弟接到电话时还在图书馆写论文,赶紧打车往回赶,路上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主持稿,字都写得歪歪扭扭,赶到时手心还全是汗,拿起院里的搪瓷缸子喝了口水,才清了清嗓子喊 “吉时到,拜堂啦”。 “一拜天地 ——” 表弟的声音有点发颤,新娘却笑得特别大方,挽着新郎的胳膊弯腰,头上的发卡还是昨天婆婆偷偷塞给她的,塑料的,上面镶着几颗假钻。 “二拜高堂 ——” 新郎父母坐在靠墙的四条红塑料凳上,母亲手里攥着块洗得发白的手帕,擦了擦眼角,父亲则把准备好的红包往新娘手里塞,红包纸都被捏得皱巴巴的,里面是攒的五十、二十的零钱。 等拜完夫妻对拜,有个远房婶子忍不住问 “闺女,咋不办得风光点?你们俩都是博士,又不差钱”,新娘正帮婆婆收拾桌上的瓜子壳,手上还沾着点面粉,抬头笑着说 “这个家庭培养一个研究生不容易”。 就这一句话,院里瞬间安静了几秒,后来有人把这段拍下来发网上,评论区里好多农村出来的学生留言,有个网友说 “我爸妈供我读硕士,把家里的牛都卖了,我结婚时也没办酒席,媳妇跟我说‘日子是过给自己的’,跟这新娘一样通透”。 查教育部 2024 年发布的《农村学子升学成本报告》,里面提到农村家庭培养一名博士,平均需要投入 15 年的积蓄,还不包括父母的体力付出,这也是新娘格外体谅婆家的原因之一。 新郎后来跟朋友说,婚礼结束后,母亲拉着新娘的手说 “委屈你了”,新娘却反过来安慰 “妈,这婚礼我觉得特别好,比啥都热闹”。 你们有没有参加过这种不搞排场、却特别暖心的婚礼呀?比如新人自己动手布置,或者有特别让人感动的小细节,有的话跟大家分享分享呗。 信息来源:临沂早新闻 2025-10-10《两名博士举行婚礼,婚礼现场简洁朴素,婚礼主持由读大三的表弟担任》
88000改口费,断送了一场婚礼。黑龙江一个婚礼现场,到了新娘给公公敬茶的环节
【81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