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政协扩大会议,梁漱溟当众顶撞毛泽东后,毛泽东:要给出路![舔屏] 1953年9月,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围绕工业建设展开,梁漱溟在小组会上提出一个尖锐问题:工业投资占国家预算89%,农业仅占8%,这种分配下城乡差距会越拉越大。 他拿出调研数据说,当时城市工人月均工资60元左右,农民年收入不到80元,算下来城里人每月收入是农民的9倍,这个差距在继续扩大,农民负担粮食征购、还要参加义务工投工,实际生活水平在下降。 梁漱溟要求在大会上发言,想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9月11日下午,他走上主席台,准备了一份20分钟的发言稿,但刚讲到第5分钟,毛泽东打断了他:“梁先生,会议安排紧,每人发言控制在十分钟,你能不能挑重点说?” 梁漱溟当场回应:“我要求平等的时间,十分钟说不清楚。”这句话让现场气氛骤然紧张,毛泽东脸色变了,提高声音说:“你要的雅量,我没有,你在小组会上说工人农民生活是'九天九地',我看你是站在地主富农立场说话。” 台下有人喊“下台”,有人敲桌子,周恩来站起来示意大家冷静,梁漱溟也不退让,又说了几句为自己辩护的话,毛泽东最后说:“不过既往不咎,可以给你出路。”说完宣布散会。 当晚,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到梁漱溟住处谈话,第二天晚上,周恩来也来了,三个人从晚上8点聊到凌晨1点,周恩来说:“你的调查方法有问题,只看到农民负担重,没看到土改后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但你关心农村的心是好的。” 第三天,梁漱溟写了一份检讨,承认“发言方式不当,情绪过激”,他的农村调研报告被作为内部参考材料送到中央,毛泽东在报告上批了“可议”两字,批给农业部和财政部研究,政协委员的身份保留,工资待遇没变。 这不是第一次冲突,1946年,梁漱溟以民盟秘书长身份,向美国调停人员建议“解放区暂时国际托管”,周恩来知道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出卖解放区,毛泽东当时说:“统一战线要有弹性,能团结还是要团结。” 1954年春天,梁漱溟被安排参加中央农村工作考察团,去浙江、安徽调研合作化进展,他在嘉兴看到有的合作社只追求粮食产量,分配时农民得到的实际收入反而减少。 回京后写报告提出:“合作化不能只看产量指标,要保证农民收入实际增长。”这份报告送到中南海,毛泽东批示“再谈可也”,并安排农村工作部门跟他座谈。 1966年后,梁漱溟因为当年的“顶撞”旧事被批判,红卫兵到他家里贴大字报,要求他承认错误,有人劝他写份检讨,他只说:“该说的1953年就说过了。”最后中央决定保留他的政协委员待遇,不再安排公开活动。 1979年,中央统战部邀请梁漱溟参加政协座谈会,有记者问起1953年那次争论,86岁的梁漱溟想了想说:“当时我说话方式确实不合适,主席还是给了余地。”他停顿了一下,又补充:“不过我提的问题,后来实践证明确实存在。” 晚年的梁漱溟在北京医院去世,北京大学降半旗致哀,他的藏书捐给了北大图书馆。 1953年那场争论的核心其实是发展模式之争,梁漱溟担心重工业优先导致农民利益受损,这个担忧在后来的实践中部分得到了验证。 而“给出路”这三个字,不只是对一个人的安排,更体现了当时统一战线工作的具体方式,允许不同声音存在,但要在一定框架内讨论。 网友热评: “梁漱溟真硬气!敢当面顶撞主席,换成现在估计早被网暴了。” “毛泽东能容人,这点必须点赞!换作其他人早被整惨了。” “农民苦?工人累!这话放现在也适用啊!” “梁漱溟就是书呆子!国家搞建设哪能顾得上农民?” “晚年梁漱溟给孙子取名‘钦东’,这是真服了主席啊!” 如果梁漱溟活在今天,他会支持乡村振兴还是继续为农民呐喊?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2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