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守着乡土却难守“明天”,没社保、没工资、没养老的三重困境 在村口那间不大的卫生室里,他们是村民健康的“守门人”——小病拿药、大病转诊,深夜出诊、雨雪无阻。可褪去“医生”的身份,乡村医生更像一群“无依无靠”的守护者:没稳定工资、没社保兜底、没养老保障,守着乡土半辈子,却难守住自己的“明天”。 苦在“没工资”:收入像“毛毛雨”,糊口全靠“看天吃饭” “谈不上工资,顶多算‘服务费’,够不够花全看乡亲们生病的‘频率’。”这是多数乡村医生对收入的无奈描述。不同于乡镇卫生院的公职医生,他们多为“自负盈亏”的个体经营者,收入来源零散又不稳定: - 基本诊疗费“薄如纸”:看一次感冒收10元诊疗费,卖一盒常用药赚几块钱差价,遇上熟悉的老人、困难户,常常“先看病后记账”,年底能收回一半就算顺利; - 公共卫生服务补贴“难兑现”:承担着村里老人体检、儿童疫苗登记、慢性病随访等公共卫生工作,补贴按任务量发放,可层层审批下来,往往晚发、少发,有时忙活大半年,到手不足千元; - 遇上“空巢村”更难捱: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小孩,生病多往县城医院跑,卫生室客流量越来越少,不少乡村医生要靠种地、打零工补贴家用,“白天当医生,晚上当农民”成了常态。 痛在“没社保”:干着“高风险”,却连“基础保障”都没有 乡村医生每天和药品、针头打交道,接诊时要应对突发急症,可他们自己,却连最基础的社保都成了“奢望”: - 社保全靠“自掏腰包”:多数地区未将乡村医生纳入职工社保体系,想参保只能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全额缴纳,按最低标准算,一年也要七八千元,对收入微薄的他们来说,是笔“不敢花”的巨款; - 医疗风险“自己扛”:没有执业责任险,一旦遇上误诊、药物过敏等纠纷,只能自己承担赔偿。有位村医曾因给老人输头孢未察觉过敏,赔了3万元,相当于他两年的收入; - 生病不敢“歇”:自己就是村里的医生,小病硬扛,大病拖到不得不治才去医院。“我要是倒下了,村里老人看病就没人管了”,这话背后,藏着多少无奈——不是不想歇,是歇不起,更没人替。 愁在“没养老”:守了乡土一辈子,老了怕“没人管” “现在还能走能动,等老了看病拿药都费劲,靠啥活?”这是50岁以上乡村医生最常说的话。没有养老保险,他们的“养老”全是未知数: - 没退休金,只能“干到动不了”:多数乡村医生没有退休概念,只要身体允许,就守着卫生室,直到走不动路、看不清处方,才算“退休”,可“退休”后就断了收入,全靠子女赡养; - 养老全凭“运气”:运气好的,子女孝顺能帮衬;运气差的,自己攒下的一点钱花完就没了着落。有位从医40年的老村医,65岁后眼睛花了,卫生室关了门,每月靠村民凑的200元生活费过活; - “接班人”难寻,养老更没底:年轻人不愿回村当医生,村里的卫生室多是“父子传、夫妻帮”,可就算有接班人,自己的养老也没个准数——没人承诺他们“老有所养”,守了一辈子健康,自己的晚年健康却没保障。 他们是最贴近乡土的医者,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可“没社保、没工资、没养老”的三重困境,像三座大山压在他们身上。盼着有一天,政策能多些倾斜: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不用再“看天吃饭”;让他们有社保兜底,不用再怕“生病赔光家”;让他们有安心的养老,不用再愁“老了没人管”。毕竟,守住了乡村医生,才能守住乡村百姓的健康“最后一公里”,不是吗?
第一次听有人说交社保是送钱。现在我都是交的灵活就业社保,一个月1414.63,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