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s)的治疗:
一、按肿瘤分级/类型的核心治疗策略
1. 分化良好型(G1/G2,最常见)
无转移、低危情况(肿瘤≤2cm、局限于黏膜/黏膜下层、无血管/淋巴管侵犯):
优先选择内镜下治疗,如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完整切除肿瘤,创伤小、恢复快;若肿瘤位置特殊无法内镜切除,也可选择“密切随访”(每6-12个月复查胃镜+超声内镜),观察肿瘤变化。
中高危情况(肿瘤>2cm、侵犯肌层及以上、有血管/淋巴管侵犯、或区域淋巴结转移):
需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胃局部切除术(针对局限肿瘤)、胃大部切除术(肿瘤较大或位置特殊时),必要时清扫区域淋巴结,降低转移风险。
合并转移(如肝/肺转移):
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为目标,可联合多种治疗:
手术:切除原发灶+转移灶(如肝转移灶切除术,若转移灶局限);
药物: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抑制肿瘤生长、减轻症状)、靶向药(如依维莫司,针对进展期肿瘤);
局部治疗:肝转移灶可采用射频消融、介入栓塞等。
2. 分化差型(G3,恶性程度高)
治疗原则类似“胃癌”,以根治性手术(如胃大部切除/全胃切除+广泛淋巴结清扫)为主,术后需联合全身化疗(如顺铂+依托泊苷方案),降低复发/转移风险;若已发生远处转移,以化疗为主,结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
3. 胃泌素瘤(合并卓-艾综合征,多为G2/G3)
若肿瘤局限且可切除,优先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灶(常位于胰腺或十二指肠,需同时排查胃内是否有多发肿瘤);
若无法手术或已转移,需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控制胃酸过多(预防溃疡、出血),联合生长抑素类似物或化疗控制肿瘤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