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最近栽的跟头,不大,却真疼——把自家的枭龙战机技术教给了土耳其,想着拉兄弟一块干,结果人家学了手艺,转身就抢走了印尼那笔原本稳到不能再稳的大单,千亿级订单,飞了。 这事得从2023年说起,土耳其自己的五代机KAAN项目卡壳了,研发进度一拖再拖,眼看就要黄。 他们找到巴基斯坦,开出的条件很诱人:技术入股、市场共享、利润分成,还能帮巴方升级生产线。 巴基斯坦心动了。毕竟枭龙虽然能造,但发动机、雷达这些核心部件还得靠中国供应,自己手里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是这二十多年积累下来的组装经验、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 把这些“软实力”输出出去,换点技术和市场,听起来不亏。 可没想到,土耳其人学得太快了。巴基斯坦工程师带着全套资料去了安卡拉,连工装夹具的设计细节都掏了个干净。 土耳其直接把枭龙的脉动生产线模式搬到了KAAN项目上,量产周期硬生生从七八年压到了三年。 2025年初,KAAN宣布进入量产,紧接着就在国际市场上猛攻。印尼空军正愁老飞机接二连三地摔,急需换装。 中国歼-35E性能不差,价格也有优势,但土耳其开出了更诱人的条件:不仅承诺快速交付,还允许在印尼本地建厂,让对方从买家变成区域制造中心。 这种模式精准打中了发展中国家的心思——他们买的不是一架飞机,而是一整套产业升级的可能性。 沙特也跟着谈百架采购,甚至提出用石油抵款,既绕开了美国审查,又强化了能源与军贸的绑定。 这两笔加起来两百亿美元的订单,原本外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的囊中之物。结果土耳其靠着“全链条服务”和本地化生产,硬生生撬走了客户。 巴基斯坦的代价很快显现。卡姆拉工厂的生产线一度停工,部分精密设备被拆走运往土耳其。 更麻烦的是,中方因核心技术未经许可外泄,暂停了WS-13E发动机的供应,导致枭龙战机后续生产陷入停滞。 缅甸、尼日利亚这些老客户开始抱怨维修跟不上,订单也开始动摇。曾经引以为傲的航空制造能力,反而成了别人崛起的垫脚石。 其实中国在这事上并没有完全失手。枭龙的核心技术,比如雷达、飞控、航电系统,始终掌握在中国手里。 巴基斯坦能给土耳其的,只是怎么把零件拼起来的经验,并非真正的研发能力。 而且中国军贸的重心早已转向高端,歼-35E只是过渡,六代机的研发早就走在前面。真正赚钱的也不是卖整机,而是几十年的维护、弹药配套和人员培训,这些命脉还在自己手上。 但这件事暴露的问题很真实。军工合作从来不是简单的“兄弟情”。你教他组装,他学会了,可能转身就成了你的竞争对手。 尤其是面对那些有野心、有地缘号召力的国家,技术输出的边界必须划清。 土耳其这一波操作,本质上是用小成本撬动大回报。 它自己没有完整的航空工业底子,但懂得包装概念,打出“伊斯兰首款五代机”的旗号,把政治叙事和技术合作绑在一起,成功吸引了中东和东南亚买家。 巴基斯坦的教训在于,错判了合作的本质。技术可以分享,但生存的本钱不能交出去。 当把多年积累的制造体系拱手相让时,没想过对方会不会反过来用这套体系来抢自己的饭碗。 现在土耳其的工厂忙着赶工,而卡姆拉车间里的工人,一边修着停摆的枭龙,一边看着土耳其送来的图纸。这场交易的赢家是谁,已经写在了合同上。
中国武器下一个需要实战检验的,很可能就是能不能击落美国的F-35隐身战机,眼下来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