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叶亚华在澳门街头要饭无果,无奈在牌子上写道:“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结果引起轰动,这是怎么回事?她的结局又如何呢? 1951年澳门街头,一个女人抱着瘦弱孩子,举牌写道“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路人围拢,捐款涌来,这位烈士夫人怎会落到乞讨地步?一纸牌子惊动两岸,背后藏着多少乱世辛酸? 王铭章1893年出生在新都,早年当兵,从小排长干起,一步步熬到师长。川军那时候名声不佳,总被说成乌合之众,可王铭章不服气,他一心想为国出力。抗日战争打响,1938年台儿庄战役,他带队死守滕县,日军来势汹汹,他部下硬是顶了三天三夜,拖住敌军,为大捷立下汗马功劳。撤退路上,王铭章中弹身亡,身上好几处枪眼,全国上下都传颂他的事迹。 叶亚华是王铭章的二夫人,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年轻时就出名,长得俊俏,还会教书。两人结婚后,她跟着部队东奔西跑,生了几个孩子。王铭章出征前,把1.2万元抚恤金和家产都交给她,还帮她安排后路。阵亡消息传来,叶亚华没哭天抢地,她用那笔钱在四川新都办了铭章中学,自己当校长教书育人。学校办得红火,她教学生们历史,讲抗日故事,孩子们听着听着就立志报国。1949年学校并入新都中学,她继续教课,日子过得还算稳当。 可好景不长,1951年,叶亚华想带小儿子王道纲去澳门探亲,就办了路条南下。那时候大陆正百废待兴,她本想借机看看外头,顺便找点活路。谁知长途跋涉,花光了盘缠,到澳门后母子俩揭不开锅。澳门是租界地,华侨多,可她一个外来女人,没身份证明,找工作处处碰壁。学校不要她,说履历查不清;书店诊所也摇头,怕麻烦。她咬牙坚持,可孩子饿得脸色发青,她自己也饿得头晕眼花。 乞讨几天,铜板越来越少,孩子病了,拉肚子拉得脱水。叶亚华急了,她想起丈夫的身份,王铭章是抗日英雄,名气大着呢。于是在街头捡块木板,用炭笔写下“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孀”。她举着牌子站那儿,起初没人注意,后来几个老华侨认出王铭章的名字,围上来问长问短。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街头热闹起来,报纸记者赶到,拍照片登头条。捐款像雪片飞来,有人送米面,有人给药,母子俩总算吃饱喝足,不用挨饿了。 这牌子不光救了急,还传到台湾。那边所谓的蒋介石看到报纸,忆起王铭章旧情,当即下令接叶亚华母子过海。没多久,船就把她们送到台北,安排住房和补助。叶亚华没闲着,她凭着大学文凭,在台湾学校当英语老师,教书育人,日子渐渐安稳下来。儿子王道纲长大成人,她一边工作一边拉扯孩子,家里虽不富裕,但总算有口热饭。 时间一晃几十年,祖国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让两岸交流多了起来。2003年,叶亚华已经高龄,她终于等到机会,从台湾回到成都。落地那天,当地政府和老邻居热烈欢迎,摆酒接风,聊起旧事,眼圈都红了。她在新都安家,子女团聚,晚年过得舒坦。叶亚华没忘本,她把丈夫的遗物捐给博物馆,讲抗日故事给年轻人听,激励大家不忘国耻。
1951年,叶亚华在澳门街头要饭无果,无奈在牌子上写道:“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的遗
蕊蕊聊过去
2025-10-10 18:26:43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