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8名被脱光衣服的亚美尼亚少女,被钉在十字架暴晒的照片,看了让人痛心! 一张照片在战后欧洲流传开来。照片上,八名亚美尼亚少女被剥去衣物,钉在粗糙的十字架上,头顶烈日,脚下是尘土。照片的阴影线条模糊不清,仿佛是被时间碾碎的证据,却又让人无法直视。 许多人第一次看到它时,都以为那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是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的铁证。可一个世纪之后,当历史学家仔细追查这张照片的来历,真相却让人意外——那不是战地实拍,而是一场被误读的电影布景。 故事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 1915年春天,奥斯曼帝国的东部山区开始出现大规模驱逐行动。亚美尼亚人被指控“通敌”,一户户家庭被赶出家园。年老的死在路上,年轻的被押送到沙漠。那是一场悄无声息的灭族运动。 美、德、法的外交官和传教士都留下过报告。德国护士阿明娜·魏格纳在信中写道:“每天都有无数女人被迫徒步前行,尸体散落在路边。”这不是战争中的战斗,而是一个民族被系统地抹去。 在那样的背景下,无数关于残酷暴行的故事在逃亡者口中流传。强掠、绞杀、焚烧、枪决、虐杀……所有人都在讲述,但很少有人能留下影像。 相机稀少,记者被驱逐,留下的照片屈指可数。 战后,一批散落在欧洲的亚美尼亚幸存者试图让世界看见真相。他们搜集碎片、寻找证据。就在这时,那张“八名少女被钉十字架”的照片出现了。 这张照片第一次公开是在1918年,一本名为《被蹂躏的亚美尼亚》的回忆录中。书的作者名叫奥萝拉·马尔迪加年,她当年只有十四岁,是大屠杀的幸存者。 她亲眼看着家人被带走,也被迫经历流放、虐待、逃亡。她在书中写下那些记忆:少女被迫脱衣,被吊在木桩上暴晒,守军在旁边笑。那张照片,就是她回忆的象征。 人们以为那是真实的摄影。可没人想到,照片里的木桩、尸体和光线,其实是另一种“记录方式”。 1919年,美国好莱坞拍摄了一部根据奥萝拉回忆录改编的电影,名字叫《被蹂躏的亚美尼亚》,又名《灵魂拍卖》。这部片子由她亲自出演,她在镜头前重演了自己的噩梦。 导演为了表现暴行,设计了一个震撼场景:八名少女被钉在十字架上,身上披着破布,背景是烈日下的沙漠。这场戏成了电影的核心。 拍摄当天,剧组在加州的荒地上搭建了木桩,用化妆和道具营造出惨烈效果。摄影师为宣传剧照,拍下了多张场景照,其中一张后来被编辑独立刊出,没有注明出处。几年后,电影原片遗失,只剩这张照片流传了下来。 于是,照片与电影脱节,电影与回忆混合,回忆与历史交织。人们再看到这张照片时,已没人记得它的拍摄现场,只看见“1915年的亚美尼亚少女”。 到了20世纪中期,这张照片开始被当作“历史证据”收录进各种二战前的文集。学者在引用时没有核查出处,媒体在报道时也没有说明来源。渐渐地,它变成了一种象征——代表整个亚美尼亚大屠杀的暴行。 直到几十年后,历史研究者重新追踪影像史,才发现问题。澳大利亚事实核查机构在2020年代的调查中确认,这张“钉十字架少女照”并非战地实拍,而是电影《被蹂躏的亚美尼亚》的剧照。 它的力量来自真实的痛苦,但它本身不是现实。 那场种族灭绝是真实存在的。 从1915年4月到1917年间,约有一百多万亚美尼亚人死于驱逐、饥饿、疾病与屠杀。成千上万的女性被迫嫁入土耳其家庭,儿童被改名、改信仰。幸存者流落叙利亚、黎巴嫩、法国、美国。 这一切有充分的档案、外交信件、目击证词、尸骨遗址作证。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了大量奥斯曼时期的电报与文件,德国和奥地利的外交报告中,也多次提到“有组织地清除亚美尼亚人”。 但那张照片的传播,混淆了事实与象征的边界。它让人相信暴行的极端形态,却也让真实的苦难被掩盖在“最震撼的画面”之后。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亚美尼亚种族灭绝,是通过那张照片。它刺痛人心,却也容易被误解为“假造宣传”。一些否认派借此反驳,称“这都是伪造影像”。于是,一场本该以史实为基础的讨论,变成了影像真伪之争。 学者们提醒,这正是影像历史的危险所在——照片的力量太大,足以盖过文字、档案、记忆。一旦照片被误读,真相反而被模糊。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历史学界,既要保存每一张照片,也要为每一张照片写清出处。 一个多世纪过去,那张照片仍在网络上反复出现。有人把它贴在纪念日的帖子上,有人把它印在展板、书籍、抗议横幅上。它成了“视觉化的痛苦符号”。 照片里的八个十字架,像八个问号,问着人类:记忆能不能不靠震撼来维持?真相能不能脱离血腥去存在? 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幸存者后来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每年4月24日都会举行纪念仪式。纪念馆里陈列着真实的遗物:鞋子、信件、骨骸,还有那张照片。 馆员在说明牌上写着一句话——“这张照片并非真实拍摄,但它代表了真实的痛苦。” 这句话,是对历史的敬畏。
1915年,8名被脱光衣服的亚美尼亚少女,被钉在十字架暴晒的照片,看了让人痛心!
蓝贵的过去
2025-10-09 19:08: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