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确保以色列全面撤军这次加沙停火协议的达成,让以军全面撤军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以色列是否会遵守承诺,需结合其历史行为模式与当前协议框架综合判断。2005 年沙龙政府实施的加沙撤离计划,曾被视为以色列单方面撤军的标志性事件 —— 当时 8000 名犹太定居者和全部驻军撤出加沙,但撤军后以色列仍掌控加沙的陆路口岸、海岸线及领空,形成 “事实上的封锁”。这种 “撤军不撤控” 的操作,为后续冲突埋下伏笔,2007 年哈马斯掌控加沙后,以方进一步强化封锁,导致双方矛盾反复升级。这一历史案例显示,以色列对 “安全控制” 的执念往往会让撤军协议的执行打折扣,即便军队撤出,也可能通过其他手段维持对加沙的实际影响。
从最新达成的停火协议来看,此次框架包含更明确的撤军机制与国际监督条款。协议分三阶段执行,明确要求以军逐步撤离加沙,并由美国、埃及、卡塔尔和土耳其担任担保国,负责监督条款落实。相较于 2005 年缺乏第三方监督的单边撤军,此次多国安保机制的介入提供了更多约束性。哈马斯在声明中特别强调 “确保以色列毫不拖延、毫不规避地全面落实协议”,也反映出对以方历史行为的警惕。协议中开放 5 个加沙过境点、推进人道主义援助的条款,既是对巴勒斯坦民众需求的回应,也为国际社会观察以方履约态度提供了直观窗口。
不过,以色列国内政治与安全考量仍可能成为撤军阻碍。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政府长期持强硬立场,此前在 2025 年 1 月的停火协议中,曾因 “费城走廊” 部署问题与哈马斯反复博弈。尽管此次协议已敲定撤军路线图,但以方是否会以 “防范恐怖主义” 为由保留部分军事存在,仍存不确定性。历史上,以色列在与周边国家的停火协议中,常以 “安全需求” 为弹性空间,例如在黎巴嫩边境地区,即便撤军后仍会因以“真主党威胁” 为借口维持军事威慑。
当前协议的执行还面临现实考验,被扣押人员交换进程与撤军步骤的绑定,可能成为影响履约节奏的关键。根据协议,第一阶段将释放 20 名以方被扣押人员,而撤军的全面完成需与后续阶段的人员交换、人道援助等条款同步推进。这种 “联动机制” 既为双方提供了制衡手段,也增加了执行复杂度 —— 若任何一方认为对方未履行承诺,都可能影响撤军进程。国际社会的态度同样重要,美国作为担保国之一,其对以方的外交压力与援助杠杆,以及联合国等机构对人道援助进展的监督,将共同构成约束以色列行为的外部环境。综合来看,以色列大概率会启动撤军进程,但 “全面撤军” 的实际效果,仍取决于国际监督能否有效制约其 “安全控制” 的惯性,以及双方在后续步骤中能否建立足够的互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