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得势后,过去那些对他不闻不问的穷亲戚们纷纷前来投奔,谋求一官半职。和珅一概不允,只说:“府库银两受潮,劳烦各位帮忙晾晒。”亲戚们起初干劲十足,但没过多久,便寻故离去。 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清朝乾隆年间权势最盛的臣子。他官至文华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深受乾隆皇帝宠信。 但这位权倾朝野的和大人,年少时却是一段辛酸往事。 他出身满洲正红旗,本是官宦之后,但父母早亡,家道迅速中落。 少年和珅与弟弟和琳相依为命,尝尽了世态炎凉,看透了人情冷暖。那些曾经的亲戚,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无一人伸出援手。 后来,和珅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当和珅成为京城里炙手可热的权臣时,那些早已断了联系的远房亲戚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挤满了和府的门槛。 他们一个个满脸堆笑,嘴里喊着“致斋”,热情地叙着陈年旧情。 和珅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些人,无非是想借着自己的权势,谋个一官半职,好光宗耀祖。 这让和珅陷入了两难。 直接赶走?不行。这会让他落得一个“薄情寡义”的骂名,传到外人耳朵里,不是什么好事。 给他们安排官职?更不行。这些人大多是些无才无德的市井之徒,把他们安插到朝廷里,只会给自己惹是生非。 看着眼前这些贪婪又虚伪的嘴脸,和珅心里冷笑一声,一个绝妙的计策,涌上心头。 他热情地接待了所有亲戚,将他们安顿在府中,好酒好肉地招待着。 几天后,和珅将所有亲戚召集到正厅,一脸愁容地说道:“各位亲戚,实在对不住。最近雨水太多,府中的银库不幸受潮,都泛起了霉点。我一人实在无力应付,想请各位帮个忙,将这些银两搬出来晾晒晾晒,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亲戚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众人纷纷拍着胸脯,满口答应:“和大人放心,区区小事,包在我们身上!” 第二天,和府的银库大门缓缓打开。 当亲戚们走进银库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箱箱、一锭锭的雪花白银,堆积如山,在昏暗的烛光下,闪烁着令人目眩的光芒。 起初,每个人都小心翼翼,怀着敬畏之心,将银子一锭一锭地搬到院子里晾晒。他们心里都清楚,这或许是和珅对他们的一次考验,看谁最忠诚老实。 和珅看在眼里,不动声色。 几天后,他派管家前来“查账”。 管家装模作样地盘点了一番,然后故意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向和珅禀报:“老爷,数目不对啊!” 和珅皱起眉头:“怎么不对?” 管家“一脸困惑”地说道:“这银子晾晒之后,水分蒸发,按理说应该会轻一些,少上一些才是。可这账目上的数目,为何一两都不少?” 和珅听完,叹了口气,意有所指地说道:“唉,各位亲戚都是厚道人啊。” 这番对话,像一颗石子,在亲戚们的心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他们开始琢磨:和大人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暗示我们,拿一点也没关系? 终于,有人按捺不住了。一个胆大的亲戚,在搬运银子时,趁人不备,悄悄将一小锭银子塞进了自己的袖口。 他一天都提心吊胆,生怕被发现。 然而,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风平浪静,无人问津。 于是,胆子大的人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袖子里塞一锭,到后来怀里揣两锭,再到后来用布袋偷偷装。 和珅对这一切了如指掌,但他始终不闻不问,也再没有派人查过账。 这种默许,让亲戚们的胆子越来越大。 然而,日子一久,他们开始害怕了。和珅现在不查,不代表以后不查啊! 于是,第一个拿了银子的人,开始坐不住了。他找到和珅,说自己家中有急事,必须立刻回去。 和珅听完,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客气,不仅赏了他一些银两作为路费,还亲自将他送到门口,并温和地说:“既然家中有事,就不要耽搁了。等日后有空,再来府上做客。” 这个消息,再次在亲戚中炸开了锅。 他们立刻明白了:和大人这是在给他们台阶下! 于是,第二天,又有几个人前来告辞,理由五花八门,有的是“妻子病重”,有的是“老母思儿”。 和珅一概不问缘由,全部客客气气地送走,并且每人都有赏赐。 剩下的亲戚们一看,哪里还敢再待下去?他们生怕走得晚了,和珅会突然翻脸查账。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所有亲戚都找着各种各样的借口,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和府。 偌大的院子里,只剩下那依旧晾晒着的、堆积如山的白银。
和珅得势后,过去那些对他不闻不问的穷亲戚们纷纷前来投奔,谋求一官半职。和珅一概不
星河滚烫你是画
2025-10-08 15:04:10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