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一段时间,全盘否定样板戏逐渐成为主导潮流,但也存在为样板戏辩护者,他们当时要做的是,竭力把它与创作者进行切割,说“那个人”是“摘桃派”,篡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贪天之功以为己有。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些剧目在成为“样板”之前,演出就已经受到欢迎,有良好基础。这些剧目在纳入“样板”规划之后,又依靠政策,调集了当年京剧、芭蕾舞等领域的顶尖人才,,这是样板戏达到的水平的保证。 但笔者认为,“那个人”对于京剧、芭蕾舞、舞台设计布景、摄影等等,并非外行。1964年5月到7月,“她”观看京剧《红灯记》5次彩排,1965年到1966年,也多次观看《智取威虎山》的彩排和演出。对这些剧目,分别提出多达一百几十条或大或小的修改意见。“她”秘密让天津京剧演员张世麟指导钱浩梁走碎步,提升李玉和受刑后亮相的英雄姿态。“那个人”推荐样板戏艺术家观看绝对不是无产阶级的电影《红菱艳》、《鸽子号》、《网》。如果对比样板戏修改前后的总体面貌,不难发现某种“质”的突变,风格色彩境界的显著提升。 革命样板戏的创作深深扎根于延安时期的文艺传统,继承了 “旧瓶装新酒” 的戏剧创作思路 。延安时期,为了让文艺更好地服务于革命斗争和人民群众,文艺工作者们对传统戏曲进行改造,利用其群众基础广泛、形式喜闻乐见的特点,填入新的革命内容,实现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革命思想的初步结合。这种创作思路就像是给古老的戏曲瓶子装入了革命的新酒,让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这种创作思路对革命样板戏的表现手段和表演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表现手段上,革命样板戏借鉴了传统戏曲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如京剧的唱、念、做、打,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来抒发人物的情感,展现革命的豪情壮志;运用富有节奏感的念白来推动剧情发展,传递革命思想;借助细腻的做工和精彩的武打动作,塑造出鲜活的革命人物形象,增强戏剧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在表演体系方面,革命样板戏沿袭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体系,如角色行当的划分、表演动作的规范等,同时又根据革命题材的需要进行创新,使表演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能展现革命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在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等人物的亮相、台步等动作既遵循了京剧的传统程式,又展现出革命者的坚定与豪迈,让观众能够迅速理解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革命样板戏承载着重要的时代使命,成为宣传革命思想、教育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工具。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键阶段,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形式来传播革命理念,激发人民的斗争精神。革命样板戏以其鲜明的阶级立场、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 以《红灯记》为例,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李玉和一家三代人,为了保护党的机密,与日寇展开英勇斗争的故事。通过李玉和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以及李奶奶对革命历史的深情讲述,向观众传递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在那个年代,无数观众被剧中人物的英勇事迹所感动,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使他们更加坚定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斗争中。 再如《红色娘子军》,以海南地区的革命斗争为背景,塑造了吴琼花等一群勇敢无畏的女战士形象,展现了妇女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宣传了妇女解放的思想,鼓励广大妇女打破封建束缚,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积极参与到革命事业中来 。这些革命样板戏通过舞台表演,将革命思想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的精神力量,对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唱腔方面,京剧的各种板式如西皮、二黄等,为革命样板戏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表达基础 。在《红灯记》中,李玉和就义前的唱段 “雄心壮志冲云天”,采用了高亢激昂的二黄唱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旋律的起伏,将李玉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唱腔不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能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情感世界。 舞蹈方面,传统京剧的身段动作优美且富有节奏感,革命样板戏借鉴了这些舞蹈元素,并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进行了创新。在《红色娘子军》中,娘子军们的舞蹈动作既保留了京剧舞蹈的韵律,又融入了现代舞蹈的力量感和节奏感,如娘子军操练时的舞蹈,通过整齐有力的动作和矫健的身姿,展现了女战士们的英姿飒爽和团结一心 。 表演程式上,革命样板戏也大量运用了传统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如角色行当的划分,生、旦、净、丑的表演特点在样板戏中依然清晰可见 。在《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属于老生行当,他的表演遵循了老生的一些基本程式,如稳健的台步、大气的手势等,同时又根据角色的性格和身份进行了创新,展现出杨子荣的机智勇敢和豪迈气概 。
刀郎收官是好事网上不少人为刀郎感到惋惜,认为他不该把乌鲁木齐演唱会作为收官之
【2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