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这个枭雄,入蜀时打的可是仁义牌,想着用怀柔政策收服人心。
没想到在雒城遇到个硬茬子,叫张任,宁可死也不投降。
更要命的是,这人临死前那句话,直接挑战了刘备的招降逻辑。
张任事件后,刘备在益州的统治策略展现出更为复杂和务实的一面。
谁能想到,一个寒门将领的死,竟然成为了解蜀汉政权建立过程的一个重要案例。
说起刘备入蜀这事,表面上看着挺光彩,实际上心眼多着呢。
建安16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的命令到荆州,请刘备入川共同对付张鲁。刘备当时正愁着荆州这块地方不好发展,东有孙权,北有曹操,夹在中间受气。彼时刘璋统治下的益州内部矛盾重重,面对北方张鲁的威胁和本土士族的不满,他希望借刘备之力以自保。
益州那可是个好地方,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刘备心里头早就打起了算盘,庞统更是直接建议,这块肥肉不吃白不吃。
刘备带着庞统,领着几万人马进了益州。刘璋这人心软,对刘备那是相当客气,不光给兵给粮,连战略要地白水关都交给刘备管。
刚开始一切都很顺利。刘备到处宣扬自己的仁义,说是来帮刘璋的,绝对不会有二心。益州的官员们也大多相信了,毕竟刘备这个仁义之君的名声在外头响着呢。
可好景不长,张松私通刘备的事被他哥哥张肃给告发了。刘璋这下火了,直接把张松给砍了,和刘备彻底撕破脸。
刘备一看装不下去了,索性采取行动,开始明目张胆地攻打刘璋。他用庞统献的计策,把杨怀、高沛两个将领骗来杀了,占了他们的地盘,收编了他们的兵马。
就在刘备以为可以一路攻到成都的时候,碰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人。
这人就是张任。
张任这人,出身不算显贵,就是个寒门子弟。
史书记载,张任是蜀郡人,年轻的时候就很有胆子,很有气节。在益州官场混了多年,官至从事,虽职位不算最高,但在军中威望很大,是刘璋信赖的将领。
刘璋看形势不对,赶紧派张任、刘璝、冷苞、邓贤4个将领,带着精兵在涪城迎战刘备。
这一仗,刘备算是见识了张任的厉害。
张任这人不光个人武艺高强,指挥作战也很有一套。更关键的是,他对刘璋那是绝对忠心,根本不像其他益州将领那样容易被收买。
刘备想用老办法,派人去劝降张任。结果张任压根不吃这一套,态度坚决得很,就是要抵抗到底。
涪城这一仗打下来,刘备虽然最后赢了,但损失不小。更让他郁闷的是,张任他们有条不紊地撤退,退到雒城继续抵抗。
雒城,就是现在的广汉市,也就是三星堆那个地方。这座城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任在这里经营多年,根基深厚。
刘备围攻雒城,一围就是近一年,愣是攻不下来。城里头的守军在张任指挥下,死守不降,让刘备的大军在城下干着急。
庞统作为军师,看到雒城久攻不下,决定亲自上阵督战。
建安19年(214年),庞统遭遇了意外。
史书上记载得很简单,就几个字: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36。
这几个字背后,是个影响战局的重大事件。
张任在城头指挥防守,守军抵抗激烈。在攻城战中,庞统不幸被流箭射中身亡。
号称凤雏的庞统,就这样死在了雒城下。
消息传到荆州,诸葛亮当时就急了。他马上意识到,要是不赶紧入川支援,刘备的西川大计就要受阻。
诸葛亮带着张飞、赵云等人,率军溯江而上,分定沿途郡县,最终与刘备会师共同围攻成都。在对付张任的战术上,诸葛亮贡献了智谋。
诸葛亮等人到达后,汉军士气大振。与庞统的硬攻不同,诸葛亮更善于用计。
他仔细分析了张任的性格,发现这人虽然忠勇,但用兵正道,可能不善于应对奇谋。
诸葛亮在雁桥这地方设了个圈套,布下埋伏。
雁桥之战,张任中了诸葛亮的计,被活捉了。
消息传到刘备那里,刘备心情很复杂。高兴的是终于抓到了这个让自己头疼一年多的对手,复杂的是,张任这样的人,杀了可惜,不杀又恐其誓死不降。
被押到刘备面前的张任,表现出了让所有人震撼的气节。
刘备看着这个让自己头疼了一年多的对手,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张任这人确实有本事,要是能收为己用,攻取成都肯定事半功倍。
更重要的是,刘备一向以招揽人才著称。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这些大将,哪个不是从别的阵营过来的?连诸葛亮也是后来才投靠的。
刘备可能觉得,张任这种有勇有谋的人,或许能被感化。而且留下张任,也能向其他益州将领展示自己的宽厚。
可张任的反应,完全出乎刘备的预料。
面对刘备的招降,据《益部耆旧杂记》记载,张任的回答干脆利落: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
这句话说出来,毫不犹豫。
这不是简单的拒绝投降,这是对刘备招降策略的直接挑战。张任用他的态度明确表达了一个观点:他效忠的只有刘璋一人。
更要命的是,张任的这种态度很可能影响其他尚在观望的益州将领。刘备当时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按照以往的做法,他可能会继续劝说。可张任的态度这么坚决,再劝下去可能也无济于事。
刘备最终做出了决定:杀!
刘备下令处死张任,这个决定是其平定益州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选择。
史书记载,刘备杀了张任以后,还为他感到惋惜。这说明刘备心里也矛盾,既欣赏张任的忠勇,又不得不杀他。
可不管怎么说,张任被杀这一事件,让刘备的政治手段展现得更为全面。
以前的刘备,总是强调仁义,强调以德服人。可张任的死,让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刘备的仁政是建立在归顺基础上的。
你可以投降,可以归顺,刘备会善待你。但要是敢挑战他的权威,誓死对抗,那就会面临严厉的后果。
张任死后,益州其他抵抗力量受到震慑。投降仍有活路,抵抗则可能步张任后尘。
很快,刘备就攻下了成都,彻底控制了益州。他的统治方式展现了务实的一面,既有对归顺者的重用和安抚,也有对反抗者的坚决镇压。
这种复杂的统治策略,影响了蜀汉政权的建立过程。后来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其统治风格融合了早期礼贤下士的仁义和作为政治家的现实手腕。
张任用他的死,凸显了在乱世中,单纯的仁义有时确实不足以平定四方,必要的强硬手段是维护统治的现实需要。这种理念,也影响了蜀汉后续的走向。
诸葛亮后来的治国方式,既讲法治,也重德化,或可视为一种平衡。
一个寒门出身的将领,用他的忠勇和死亡,为三国历史增添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
张任可能没想到,他那句“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不光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也成为了后人审视刘备入蜀前后政治策略的一个焦点。
有时候,一个人的坚持,一次看似普通的选择,却能引发连锁反应,让历史的复杂性得以显现。张任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死成了观察刘备政权建立过程的一个窗口。
刘备后来再提起张任,总说这是个忠义之士,可惜了。可他心里清楚,正是张任这样的事件,让他在乱世中不断调整着仁义与强硬的边界。
益州从此进入了刘备的统治时期,其政策兼具怀柔与强硬,再也没人敢像张任那样对刘璋誓死效忠并激烈对抗了。
史实来源:
《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庞统传》《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张任传》及裴松之注引《益部耆旧杂记》等正史记载
思青旗
张任说自己不事二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必死了。只有书生才念叨假仁假义,武官的地位是用土地和人血堆起来的,对死亡有更深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