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一位在上海市档案馆查资料的市方志办的女同志突然嚎啕大哭,吓坏了一众工作人员,她举着一摞信哭着说“这是我爸爸写的,我要带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位女同志叫王佩民,当时她正在档案馆查阅工人运动史料,偶然翻到一个标注“1948—工运—073”的牛皮纸袋,里面滑出四十多封泛黄信笺。 当她展开印有“上海电力公司”字样的信纸,看到落款“孝和”二字时,双手剧烈颤抖,压抑半生的情感瞬间决堤。 这些信件的作者,是她的父亲,上海工人运动领袖王孝和。而父女二人从未谋面:1948年9月30日,王孝和遭国民党反动派枪决,21天后,王佩民才出生。 王孝和牺牲时年仅24岁,生前是上海杨树浦发电厂的抄表员,真实身份为中共上海电力公司工会党团书记。因叛徒出卖被捕后,他在狱中受尽“老虎凳”“电老虎”等酷刑,却未吐露半分党的机密。 在生命的最后五个月,他平均每三天写一封信,累计留下近50封家书。 信中既有对妻子忻玉英的牵挂,“咸菜多放勺油,别亏了自己”;也有对未出世孩子的期待,“佩民出生后,若为女儿,教她爱劳动;若为男儿,教他守本分”。 甚至在一封信用指甲刻下歪扭的小人画,旁边写着“佩民长高了吗?让她多吃点米糕”。这些文字让王佩民第一次触摸到父亲的温度:“他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而是会惦记孩子吃米的普通人”。 王孝和就义前的细节令人动容,临刑前夜,他写下三封遗书,给未诞生的孩子取名“佩民”,寓意“心里装着老百姓”。 枪决当天,他身着妻子缝过纽扣的白衬衫,面对枪口微笑高呼:特刑庭不讲理!特刑庭乱杀人!这画面被《大公报》记者定格,登上报刊震撼全国。 而另一边,妻子忻玉英在丈夫牺牲后,挺着孕肚沿南京路走到外滩,见人就问“你见过王孝和吗?”她将信件藏于樟木箱夹层,靠缝补衣物独自养大女儿,终生未改嫁。 王佩民的一生都在追寻父亲踪迹,1994年,上海烈士陵园迁葬烈士遗骨时,她跪在棺木前轻触父亲头骨,哽咽道:“爸爸,我是佩民”。 2001年,她在档案馆发现缺失的信件,其中一封纸边缘有淡淡血迹,写着“为了下一代能笑着生活,我愿付出一切”。 她最终将原件捐赠给龙华烈士纪念馆,只留一封复印件夹在工作证里。晚年时,她带着孙女参观展览,孩子指着信问:“太爷爷不怕死吗?”王佩民答:“他怕过,但他更怕工友们永远受欺负”。 如今,王孝和的家书已被整理出版,部分收录于《上海工运志》。2019年,王孝和事迹陈列馆在其家乡宁波开馆。 一位曾看守王孝和的台湾狱警临终前托子女寄信给王佩民,信中回忆:他分给我最后一块干粮,说你也是穷人,要记得帮穷人做事。 这或许正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英雄从未离开,他们只是化作信纸上的墨痕,守护着曾经为之奋斗的人间。 信息来源: 宁波晚报《铁窗烈士王孝和:他带着微笑走了》 人民网《传承红色基因 英雄子女讲述“3天一封信”往事》 上观新闻《泪目!王孝和烈士狱中写下50封家书,遗书还为遗腹女取名》
讲几个你觉得不愧是在上海的瞬间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