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时期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称,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很奇怪,但过去

鉴清评趣 2025-10-02 11:47:47

拜登时期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称,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很奇怪,但过去几十年对维持台海和平稳定是管用的。现在问题是,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公式还能否维持?他认为,应当维持美国的“一中政策”和“战略模糊性”,通过外交与中国谨慎处理台海形势。 1979年中美建交时,美国在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签署三个联合公报的同时,通过国内立法《与台湾关系法》,为对台军售和实质联系埋下伏笔。 这种“一个中国框架下保留操作空间”的设计,本质是冷战时期“以台制华”战略的延续——既想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红利中分一杯羹,又试图通过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崛起。 沙利文口中的“管用”,实则建立在对风险成本的精准计算上。过去四十年间,美国通过“战略模糊”政策,既避免了与中国直接军事冲突的高昂代价,又利用台湾问题持续消耗中国外交资源。 例如,1996年台海危机时,美国派遣两个航母战斗群逼近台湾海峡,却始终未跨过“协防台湾”的明确承诺线;2022年佩洛西窜台引发解放军大规模军演后,美国虽多次重申“一个中国政策”,但军售规模不降反增。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套路,让美国在台海问题上长期占据“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权。 然而,沙利文不得不承认,这套“奇怪公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的台海局势,已与四十年前截然不同:中国海军舰艇总吨位突破240万吨,东部战区常态化演习覆盖台湾本岛周边所有关键海域,而美国因制造业空心化,航母维修周期延长至18个月,F-35战机交付量不足计划的60%。 更关键的是,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加剧,台湾问题逐渐沦为两党争夺选票的“政治提款机”——2024年大选期间,特朗普阵营曾放风将“阻止大陆武统”写入国防战略,拜登则四次公开表态“保卫台湾”,尽管事后均被白宫解释为“重申既有政策”。 这种矛盾升级在军事层面尤为明显。2025年9月,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高调穿越台湾海峡,解放军立即启动“联合利剑-2025B”演习,075型两栖攻击舰编队首次进入台东外海,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覆盖冲绳嘉手纳基地的模拟打击画面同步公开。 与此同时,美国智库透露,特朗普团队主导的2025年国防战略草案中,首次将“阻止大陆武统”列为最优先事项,甚至提及“直接军事干预”的可能性。这种“战略清晰化”的试探,恰恰暴露了美国对“战略模糊”失效的焦虑。 面对政策失效的危机,沙利文提出的解决方案仍是“维持现状”——既保留“一个中国政策”的法律框架,又通过军售强化台当局“非对称作战能力”;既强调“外交渠道畅通”,又默许国会推动“台海安全倡议”法案。 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思路,本质上是对美国实力衰退的妥协:当美国无法同时维持全球霸权与台海平衡时,只能通过更复杂的政策设计,延缓中国突破第一岛链的时间。 但现实正在打破这种幻想。2025年9月,中国国防部明确警告“民进党当局出卖台湾利益换取美国主子欢心,只会将台湾推向兵凶战危”,同时公布“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升级计划,055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已具备在第二岛链外击沉航母的能力。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盟友体系出现裂痕——日本在冲绳部署“海马斯”火箭系统遭当地民众抗议,菲律宾因仁爱礁争端被美国要求“选边站”后,转而与中国启动南海油气共同开发谈判。 沙利文的矛盾政策能否延续,最终取决于三个变量: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速度、美国国内政治的稳定性,以及国际社会对“台海规则”的认可度。 当前,中国每年下水的盾舰吨位超过整个法国海军,而美国造船业因劳动力短缺,交付一艘驱逐舰需五年时间;美国两党在债务上限、移民政策上的内耗,已使其无法集中资源应对台海危机。 更重要的是,东盟、中东、拉美等地区国家普遍担忧“台湾问题国际化”,这种全球民意的变化,正在动摇美国“以台制华”的战略基础。 历史或许会记住沙利文的这句话:当矛盾政策的成本超过收益时,维持现状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2025年的台海,早已不是美国可以随意操纵的棋局,而是中国核心利益与美国霸权焦虑的正面交锋场。 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统一大势不可阻挡,‘台独’分裂死路一条”。当实力对比的天平彻底倾斜时,再“奇怪”的政策公式,也终将失去效力。 你认为美国这种“战略模糊”还能维持多久?台海局势的未来,会走向和平还是冲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0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