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有才了!”重庆,一个21岁小伙子,不打游戏,不刷手机,也不看电视,除了读书外,利用空闲的时间竟然手搓了一套机械战甲,穿身上之后战甲能自动开合,还可以接入AI语音,和战甲对话!网友:“不说了,点赞吧,这是大神”。 这个小伙子叫黄彦钧,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 他打小就迷机械装备,中学时攒零花钱买零件拼机器人,书桌抽屉里全是拆到一半的电机和线路板,课本空白处画满了机械结构草图。 父母曾拧着眉头劝他,怕这些“玩意儿”耽误学习,他没反驳,只是把课余时间全泡在技术论坛里,连吃饭都在看机械原理视频。 黄彦钧的专业侧重机械设计,编程并非课程重点,但战甲的AI语音和自动开合功能离不开代码支撑。 他从图书馆借回嵌入式开发的书籍,对着网上的开源教程一点点啃,电脑里存着上百个调试失败的程序文档。 为了凑研发经费,他接了建模、渲染的外包活,熬夜赶工换来的报酬全花在了零件上,3D打印的战甲外壳就反复修改了十几次,只为贴合身体曲线。 这套战甲是他用整个暑假打磨出来的。别人在追剧旅行时,他在出租屋里对着一堆零件琢磨,关节衔接处总卡壳,他就换用总线伺服舵机,靠CAN总线控制实现精准联动;语音指令响应延迟高,他优化算法,把识别速度从秒级压缩到毫秒级。 电路板烧了三次,他拆了重做,直到摸透电流负载的规律;肩甲开合角度不对,他拿着量角器反复调试,胳膊都举得发酸。 穿上战甲的那一刻,黄彦钧喊出“检查机甲状态”,头盔自动抬起,胸甲缓缓展开,关节随着肢体动作灵活转动,没有一丝卡顿。这套战甲不是样子货,背后是他积累多年的硬实力——他已经拿下5项国家发明专利,还以研发人员身份登上过央视《军武零距离》,展示自己设计的单兵视觉增强系统。2024年,他更以战术装备研发人员的身份走进了北京军博会和珠海航展。 父母的态度早从担忧变成了骄傲。直到黄彦钧带着成果登上央视,母亲才红着眼眶松了口,承认当初小看了儿子的执着。黄彦钧常说,他最敬佩钱学森那样“为国铸剑”的科学家,现在做的机甲只是起点,未来想深耕战术装备领域,开发真正能用在实际场景里的科技产品。 这事儿戳中很多人的点,不只因为战甲酷炫。当下不少年轻人被短视频和游戏占据时间,黄彦钧却能沉下心,把爱好打磨成专业能力。他的经历藏着最朴素的道理:真正的热爱从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愿意为了一个目标,付出日复一日的坚持。 这种把兴趣转化为实力的执着,比战甲本身更动人。它证明年轻人的精力用在对的地方,能碰撞出多么耀眼的火花。科技的进步,从来不缺天马行空的想法,缺的是把想法落地的耐心和能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没苦硬吃?”近日,重庆长寿,丈夫每个月给妻子一万五,要求很简单,让她把孩子带好
【186评论】【84点赞】
格格巫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