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国都认为中国武统台湾省是不可能的。原因是中国海军的两栖舰艇数量严重不足,只能进行小规模的登陆战,占领台湾省西海岸部分滩头。 这种观点,说白了,就是认为解放军哪怕有再强大的海空力量,到了最关键的两栖登陆阶段,也只能进行小规模的突击,而无法实现全面的、决定性的战略突破。然而,这种“刻舟求剑”式的评估,完全忽略了解放军在两栖作战领域已经发生的体系性变革。 在美国的传统思维里,大规模两栖登陆战仿佛还停留在诺曼底的时代,需要集结成千上万艘登陆艇,进行旷日持久的准备。他们据此认为,解放军现有的两栖舰队规模,不足以在短时间内投送足够的兵力跨越台湾海峡并建立稳固的滩头阵地。但现实是,现代两栖作战早已不是单纯比拼登陆舰数量的游戏了。解放军的思路是立体突击、联合制胜,强调的是多军兵种在体系支撑下的高效协同。这意味着,夺取登陆场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平面登陆,而是海空一体、多维并进的立体突击。 近年来,我国“下饺子”般服役的新型两栖攻击舰和船坞登陆舰,正是这种作战理念的物质体现。比如,075型两栖攻击舰排水量高达4万吨,拥有堪比中型航母的直通甲板,面积相当于20个标准篮球场,能同时起降多架直升机,实现快速的垂直登陆和兵力投送。它的坞舱还能装载气垫艇、坦克和装甲车辆,负责重装备的输送。这种“海上巨无霸”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两栖作战的形态,使得解放军能够在广阔的正面上同时发起多波次、多方向的立体攻击,让对手防不胜防。 更重要的是,解放军的登陆行动绝非两栖部队的“独角戏”,而是深度融合了陆军、海军、空军乃至火箭军力量的联合作战。在近年来的演习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海军舰艇和空军战机的强力掩护下,陆军的两栖合成旅驾驶着先进的两栖战车从登陆舰艇中汹涌而出,形成“泛水编波”的冲击态势;与此同时,空军的轰炸机、歼击机提供空中火力支援,陆航的直升机群搭载突击步兵进行机降作战,甚至无人侦察机先行弹射起飞,进行先期侦察和引导打击。这种高度联合的作战模式,极大地压缩了对手的反应时间,提高了登陆行动的突然性和成功率。 至于美国臆想中的“小规模登陆,仅占领部分滩头”,更是脱离实际的臆想。台湾岛狭长的地理形态和高度依赖西部沿海经济重心的事实,决定了解放军一旦采取行动,其目标必然是迅速控制全局,避免战争陷入僵持,从而给外部势力干预留下时间和空间。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强调“首战即决战”,追求的是速战速决,通过决定性的初期打击来瘫痪敌方的指挥体系和抵抗意志。 在这种情况下,登陆行动必然是全面、猛烈且追求决定性效果的。利用075型两栖攻击舰等平台带来的投送能力,解放军可以从台湾岛的多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包括那些被传统认为不适宜登陆的北部多岩石海岸,让守军陷入四面楚歌、首尾难顾的境地。美国前情报官员里特也分析认为,如果大陆决定武统,将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不可能持续很久,当美国还在计划增援时,战争可能已经结束。这种快节奏的作战,根本不会给对手留下构筑纵深防线、或者等待外援的时间。 显然,美国基于陈旧的两栖作战观念对中国武统台湾能力做出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它既没有看到中国两栖作战力量从“平面登陆”到“立体突击”的质变,也低估了解放军体系联合、联合作战的巨大威力,更忽视了中国为捍卫国家统一不惜一战的坚强决心。 此外,时间的优势明显在大陆一边。随着我们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像“福建舰”这样的超级航母未来加入东海舰队,以及两栖攻击舰队伍的不断壮大,解放军在台海地区的主动权将更加稳固。美国与其继续沉溺于“中国无法武统”的幻想,不如认真思考如何真正恪守一个中国原则,约束“台独”势力的冒险行为,避免将台海推向冲突的深渊。
中国在解放台湾的战争中,美国一定会插手,而中国的这场收复台湾的战争中,不可能向朝
【82评论】【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