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先生评价女人有名言:一等女人肥白高,二等女人麻酥妖,三等女人野傲娇,四等女

烟雨杏花村 2025-09-29 19:32:21

张大千先生评价女人有名言:一等女人肥白高,二等女人麻酥妖,三等女人野傲娇,四等女人泼辣刁。然而在1943年,44岁的张大千先生却遇见了这四等女人之外的女人让他不可自拔。 1943 年成都友人聚会上,44 岁的张大千第一次见到 14 岁的徐雯波时,并未想到这个安静坐在角落、认真听大人们谈画的少女,会成为他晚年最离不开的人。 彼时他早已对女性有过 “肥白高、麻酥妖、野傲娇、泼辣刁” 的戏谑分类,可徐雯波眼底的澄澈与对艺术的天然感知,让他突然意识到: 自己此前对女性的评判,不过是浮于表面的观察,真正能走进生命的,是那些能契合不同人生阶段情感需求的人。 从青年到晚年,张大千的情感世界始终在追寻一种 “精神契合”,而谢舜华、黄凝素、徐雯波,恰好分别填补了他不同时期的情感空缺。 青年时期的张大千,最渴望的是 “纯粹的陪伴”,表姐谢舜华便是这份渴望的寄托。 两人自幼一同在四川内江的老宅长大。那时的张大千还未成名,常常对着一幅古画钻研到深夜,谢舜华总会温好粥放在桌边,等他画累了趁热吃。 这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陪伴,成了他艺术启蒙阶段最温暖的支撑。 可命运却格外残酷,谢舜华在 20 岁出头时因病去世,刚刚崭露头角的张大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 他躲进寺庙出家,法号 “大千”,试图用青灯古佛消解痛苦。 虽三个月后在家人劝说下还俗,但这份 “纯粹的失去”,让他此后多年都对感情保持着一份谨慎,也让他更明白:能共享苦乐的纯粹情感,有多珍贵。 步入中年后,随着艺术事业的起步,张大千开始追求 “艺术与生活的双重共鸣”,黄凝素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份需求。 1920 年代末,张大千在一次书画交流活动中认识了黄凝素,这个年轻女子不仅长相秀美,还能熟练鉴赏字画,甚至能指出他画作中笔法的疏漏。 当时张大千正计划系统临摹历代名家作品,黄凝素便主动帮他搜集散落的画谱,还陪他走访各地古董市场,寻找珍贵的书画真迹。 1938 年,张大千决定前往敦煌临摹壁画,这是一项耗时耗力且充满艰辛的工作,黄凝素二话不说收拾行李随行。 这段时间,两人共育有八个子女,家庭的安稳与艺术上的共鸣,让张大千称其为 “人生中最踏实的阶段”。 可随着张大千名气渐大,应酬增多,他骨子里的 “多情” 开始显露,两人在生活与情感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只能和平分手。 这段经历让张大千明白:光有艺术共鸣还不够,情感的长久更需要彼此的坚守与包容。 晚年的张大千,历经世事起伏,最需要的是 “无条件的理解与照料”,徐雯波便成了他最后的情感归宿。 1943 年两人初识时,徐雯波还是张大千女儿张心瑞的同学,虽年龄尚小,却对张大千的画有着独特的理解。 每次去张大千家做客,她都会安静地坐在画室角落看他作画,偶尔说出的感受,总能精准触碰到画作的核心。 成年后,徐雯波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嫁给了比自己大三十多岁的张大千。 那时的张大千已功成名就,却也面临着身体机能的衰退 —— 晚年他患上眼疾,视力越来越差,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细致作画,徐雯波便每天为他读画论、记灵感,甚至根据他的描述调整画笔角度。 1970 年代,张大千迁居海外,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徐雯波便陪他一起回忆四川老家的风土人情,还学着做他爱吃的家乡菜,缓解他的乡愁。 无论张大千情绪好坏,她始终耐心陪伴,从未有过抱怨。这种无条件的理解与照料,让晚年的张大千彻底放下心防,将所有的信任与依赖都交给了她。 张大千曾戏谑地将女性分为 “四等”,但他一生的情感追寻,却始终在突破这个框架。 从青年时追求谢舜华的纯粹,到中年时渴望黄凝素的共鸣,再到晚年依赖徐雯波的陪伴,他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情感能否契合自己当下的人生需求。 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更让他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 他笔下的人物与山水,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正是因为融入了对情感的真切感悟。 如今,张大千已离世多年,他的艺术成就早已被载入史册:2016 年《桃源图》以 2.7 亿港币成交,开创的泼墨泼彩风格为中国画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思路。 而他与谢舜华、黄凝素、徐雯波的情感故事,也成为人们解读他人生的重要部分。 这些超越 “四等女人” 分类的情感经历,让他的人生更具传奇色彩,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情感,从来不是简单的分类可以定义的,而是在不同人生阶段,彼此契合、相互支撑的温暖联结。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大千画仕女:眼中恨少奇男子 腕底偏多美妇人)

0 阅读:11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