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个女医生被哨兵拦住,要求出示通行证,没想到,她直接掏出一颗手榴弹:

如梦菲记 2025-09-29 16:44:43

1986年,一个女医生被哨兵拦住,要求出示通行证,没想到,她直接掏出一颗手榴弹:“这就是我的通行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2005年,西京医院人事办公室里,刘亚玲将一份辞职申请放在了桌上,这家隶属于第四军医大学的三甲医院设备先进,待遇优厚,是无数医务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地方。   同事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放弃这样的工作回到农村,刘亚玲没有过多解释,她只是平静地说,基层更需要医生,这并非她人生中第一次做出旁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1963年,刘亚玲出生在陕西西安的一个普通农家,黄土高原的沟壑环绕着村庄,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她从小成绩优异,18岁那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护校,在那个年代,能够进入军医学校学习是件了不起的事。   学校条件虽然简陋,但她从不抱怨,宿舍床头常年放着一本《南丁格尔传》,书中那位在战争中救死扶伤的护士成为她的精神榜样,深夜熬夜学习时,她常常翻开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   1984年毕业时,刘亚玲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去北京301解放军总医院工作,那是份既稳定又体面的差事。   另一个是申请调往云南文山陆军67医院,那里靠近中越边境的老山战场,伤员众多,医护人员严重短缺,刘亚玲选择了后者,她背起行囊,告别家乡,前往那个硝烟弥漫的地方。   在67医院工作的两年里,刘亚玲每天面对的是血肉模糊的伤员,她为他们换药、输液、包扎伤口,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在死亡线上挣扎,许多士兵因为失血过多或救治不及时而离世,这让她深感痛心。   她意识到,真正需要医生的地方不是后方医院,而是前线阵地,伤员从战场转运到医院需要时间,而在战场上,每一分钟都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刘亚玲开始向上级申请奔赴前线,第一次申请被驳回了,理由是前线太危险,不适合女性医务人员,她没有放弃,接连递交了第二次、第三次申请,每一次都被以安全为由拒绝。   领导们担心她的安危,也担心她缺乏实战经验,但刘亚玲的态度坚决,她在申请书中写道,相比其他地方,前线中心医院更需要她,她不怕牺牲,也不怕流血。   到第七次申请时,领导终于松了口,同意她前往距离前线较近的位置工作,可刘亚玲觉得还不够,她想去最危险、最需要医生的猫耳洞阵地。   1986年1月的一个深夜,刘亚玲以探亲为由离开了医院,她背着医疗包,独自一人摸黑赶往前线,山路崎岖,到处是炮火留下的痕迹,快到阵地口时,哨兵拦住了她,要求出示通行证。   刘亚玲没有正式的证件,她知道没有上级命令,哨兵不会放行,时间紧迫,前方还有伤员等待救治,她从腰间解下一颗手榴弹,拔开保险环,眼神坚定地看着哨兵。   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告诉对方这就是她的通行证,她必须进去救人,哨兵愣住了,从未见过如此果敢的女军医,最终,他让开了道路,刘亚玲收起手榴弹,背起药箱,消失在夜色中。   猫耳洞阵地的条件极其恶劣,洞穴狭窄,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和火药味,刘亚玲一进洞就扑到伤员身边,顾不上喘气就开始止血、包扎,外面炮声隆隆,石头碎屑四处飞溅,她的动作却稳如泰山。   在前线的日子里,刘亚玲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一次,她在救治伤员时,臀部被弹片击中,她咬牙忍着剧痛,自己把弹片取出来,简单包扎后继续投入救援工作。   她连续工作了四十多个小时,没有休息,也几乎没有进食,直到一周后,她因为伤口感染导致高烧昏迷,大家才发现她受了伤,凭借在前线的英勇表现,刘亚玲荣立一等功。   1988年,战争结束了,刘亚玲回到第四军医大学继续深造,之后被分配到西京医院烧伤科工作,她本可以在这里安稳地度过职业生涯,但2005年,她做出了另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她辞去了医院的工作,回到家乡,用自己的积蓄筹建了一所乡村医院,医院规模不大,设施简陋,但刘亚玲为乡亲们提供最便宜有效的药物,遇到经济困难的家庭,她会自掏腰包垫付医药费,对于退伍军人,她更是分文不取。   2013年,刘亚玲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之一,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她第一时间组织生产抗疫物资,并将消毒液免费捐赠给疫情严重的地区。   那颗曾经作为通行证的手榴弹或许早已不知所踪,但它所象征的决心和勇气,一直伴随着刘亚玲,从战场到乡村,她始终坚守着救死扶伤的初心。   信源:西部文明播报——老山女神荣立一等战功,拍照面无表情:开会,耽误我救人

0 阅读:74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