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见过最牛的话:“这个就是我说的,是我们团队在世界上第一个领先项目,领先就领先美国”,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马伟明院士,那位被称作当代中国电磁脉冲之父的旷世奇才,可不是随口吹牛,人家有实打实的本事撑着。 熟悉马院士的人都知道,他从不是那种只会埋头做实验的书呆子,认准的方向就敢下死力气钻研。上世纪 90 年代,舰船动力还是传统的机械传动天下,美国已经开始摸索综合电力系统,咱们国内连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都寥寥无几。 马院士在哈军工的实验室里反复测算后,直接提出要搞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这个想法在当时简直是异想天开,要知道美国走的是中压交流路线,已经砸了十几年经费,咱们连成熟的元器件都凑不齐。 有同行劝他:“美国的交流系统都没完全成熟,咱们步子迈太大容易摔跟头。” 马院士却拿着厚厚的可行性报告反驳:“交流系统有天生的谐振缺陷,就算搞成了也是落后技术,与其跟着别人后面修修补补,不如直接奔着最优解去。” 那时候他的团队连像样的测试设备都没有,不少仪器是自己画图找工厂加工的,最忙的时候,实验室的灯连续一个月没熄过,团队成员轮班倒,饿了就在工位上泡方便面,累了就蜷在地板上眯一会儿。 突破往往藏在最危险的时刻。一次系统联调时,突然出现电压骤升,仪表盘指针疯狂跳动,火花顺着线路往下窜,助手吓得赶紧去拉电闸,马院士却一把按住他的手:“别断电!盯着示波器,把波形记下来!” 就是这次冒着设备烧毁风险的测试,他们揪出了绝缘材料耐高压性能的关键参数,为中压直流系统的稳定性打下了基础。而美国后来在福特号上用的中压交流系统,恰恰栽在了谐振问题上,每次故障都得花上百小时排查,至今没能彻底解决。 真正让马院士说出 “领先美国” 的,是这套中压直流系统带来的连锁突破。传统舰船的动力、武器、电子设备各用一套供电系统,线路杂乱不说,能量浪费严重,美国的伯克级驱逐舰光是配电设备就占了三层舱室。 马院士团队搞出来的系统,能把全舰电力统一调配,雷达、导弹、推进系统想用多少电就给多少,能量转化率比美国的交流系统高出 15% 还多。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体积小了一半,维护起来 3 个人拿着平板就能完成全系统检测,不像美国得靠二十多人拆几百个螺栓才能找到故障点。 这还不是最绝的。有了成熟的中压直流技术,电磁炮、激光武器这些 “电老虎” 才有了上舰的可能。美国折腾了十几年的电磁炮,因为供电不稳定,至今只能在陆地上做实验,而马院士团队早就解决了瞬时大电流供应问题,相关设备已经在试验舰上完成了实弹测试。 2024 年公开的资料显示,咱们的舰载激光武器能在几秒钟内锁定并摧毁低空目标,这背后全靠综合电力系统提供稳定的能量输出,而美国同类武器还在为供电中断问题头疼。 美国不是没动过挖人的心思。有跨国公司开出百万美元年薪,承诺给最顶尖的实验室和研发资金,马院士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的技术是给中国造的,不是给外国人赚钱的。” 这话里的底气,在福建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福特号的电磁弹射依赖核动力,还频繁出故障,咱们的福建舰用常规动力就能驱动电磁弹射,45 秒完成充放电,每分钟弹射效率比福特号高 20%,2025 年海试时更是实现了 15 分钟三型战机零故障弹射,这正是中压直流系统的功劳。 现在海军的新型驱逐舰、护卫舰都用上了这套系统,不仅航行噪音大幅降低,隐蔽性更强,还能灵活适配不同武器装备,小到无人机,大到重型舰载机,电力供应都稳如泰山。 美国海军情报部门在报告里承认,中国的舰船综合电力技术至少领先他们 5 到 8 年,想要追赶,光重建产业链就得花上十几年。 有人说马院士是 “一个人撑起一支舰队的技术升级”,这话一点不假。从没人看好的冷门领域,到世界第一的领先项目,他用十几年的坚守证明,所谓领先不是喊出来的,是熬出来、拼出来的。“领先就领先美国” 这句话,从来不是狂妄,而是中国科研人自主创新最硬气的宣言。 信源:环球网
去国外真的可以逃避内卷吗?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