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国人谁家没有50万!平均家庭资产都300万,”中国经济学家陈浩,直言不讳的表示中国其实没那么穷,几乎人人手里都有至少50万的。 (信息来源:虎嗅APP——专家:“中国人没那么穷,谁家没个50万?”我:……) 这番话让普通人的真实资产状况”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 而言论背后的数据支撑与大众切身感受的巨大鸿沟,更让这场讨论持续升温,久久不散。 陈浩抛出这样的观点时,称自己并非信口开河。 他依据当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提出这一观点。 其中显示 2022 年中国家庭平均资产达到 317.9 万元,这串数字成了他判断 “中国家庭不缺资产” 的底气。 随后便将这份局部观察,轻易延伸为对全体国民资产状况的判断。 这些数据似乎让他的观点显得言之凿凿,却不知早已与普通人的生活真相隔了万水千山。 央行同期发布的统计数据给出了最直接的回应:全国家庭存款超过 50 万元的仅有 182.8 万户。 这意味着九成以上的家庭在当时其实都拿不出 50 万的存款。 关键在于报告里的 “家庭资产” 和普通人理解的 “钱袋子” 根本不是一回事。 在中国家庭的资产结构里,住房占比超过 70%,这部分大多是固定资产。 这些资产不仅没法快速变现应急,更有无数家庭背着沉甸甸的房贷,每月的工资刚到账就要先还月供。 这场舆论风波的蔓延,本质上是专业话语与民生现实的激烈碰撞。 起初只是少数网友提出质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反对与批评的声音逐渐成为主流。 社交平台上,普通人用自己的生活故事反驳着这份 “富裕”。 刚毕业的年轻人算着每月房租和生活费,感叹 “50 万是我不吃不喝十年都攒不下的数字”。 中年夫妻对着房贷账单苦笑,“家里唯一的‘资产’是还没还完贷款的房子”。 有人直言这种言论是 “脱离民众现实太久后的想当然”。 “何不食肉糜” 这个词汇,成了网友们形容这番言论最贴切的注脚。 在大众的质疑声中,“专家” 这个身份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人们并非否定专业意见的价值,恰恰是期待真正扎根生活的专业声音。 公众反感的从来不是基于严谨研究的观点差异,而是那些 “自以为是、错漏百出的时髦怪论”。 大家不解为何本应洞察社会肌理的经济学家,会对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如此陌生? 为何研究者会把 “平均” 当成 “普遍”,无视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客观现实? 这场讨论渐渐超越了对单一言论的争议,民众感慨当一个专家不再俯身倾听生活的声音,不再关切民生的冷暖,他的言论还能有多少说服力? 陈浩的观点被舆论广泛否定,他本人也未公开回应这场争议。 但 “谁家没有 50 万” 已成为流传甚广的网络热梗。 这场风波留下的提醒是,数据背后连着无数家庭的柴米油盐;专业应成为洞察现实的工具。 那些被 “平均” 掩盖的个体困境、那些藏在数字背后的生活真相,是更值得关注的焦点。 毕竟,脱离了现实土壤的言论,终究会在民意的检验中失去分量。
真专家说话了!近日,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某财经论坛上发言:政府通过
【96评论】【46点赞】
冥月松间照清泉尸上流
富的真富,穷的也真穷。圈子不同认知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