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

疏星淡月念情长 2025-09-28 15:09:49

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不管是民用航空的大涵道比发动机,还是工业领域的重型燃气轮机,中国过去都需要依赖外部技术支持。但俄罗斯明白,这个短板绝非无法逾越的鸿沟,中国的追赶速度实在太快,根本藏不住。 工信部早就公开过,2024年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已经在上海下线,连高温合金材料、控制系统这些曾被垄断的核心技术都全线攻克了,跟国际巨头的差距越来越小。 更别说《中国制造2025》规划里早把航空发动机列为重点,明确要在2025年建立自主工业体系,这进度肉眼可见迅速。 既然看清了这个瓶颈只是暂时的,俄方自然不会坐失良机。与其等中国彻底实现技术自主后失去市场,不如主动突破限制供应产品,既能赚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更能借此拉近两国关系。 就像中俄建交75周年的联合声明里说的,双方要加强民用航空、设备制造这些领域的合作,俄方这步棋正是踩在了深化协作的点子上。 而普京亲自去联合发动机公司督战PD-26发动机研发,还当场追加150亿卢布资金,就是怕进度跟不上错失机会——毕竟中国自主的CJ-1000A发动机已经在测试,2027年就要量产,俄方再不行动就真晚了。 更何况俄方自身也有难处,西方制裁让他们的发动机产业面临零部件断供,之前PD-26的高压涡轮轴承都没法从德国拿到,只能找替代方案。 而中国不仅是大市场,还有完整的产业链,上海临港的航空产业园聚集了50多家配套企业,能实现98%以上的零部件国产化。俄方想通过供货建立更紧密的合作,甚至能借助中国的配套能力解决自己的难题,这种互补性谁都不愿放弃。 再说中国现在虽然有了突破,但短期内对成熟的重型发动机仍有需求,俄方提供的产品能解燃眉之急,双方正好形成互利。这种合作既保住了俄方的市场份额,又深化了中俄在装备制造领域的绑定,远比日后失去合作机会要强得多。 所以说,俄方突破限制供货,根本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看清了技术迭代的趋势,算准了互利共赢的账。趁中国技术完全成熟前巩固合作,这步棋走得实在精明。

0 阅读:53
疏星淡月念情长

疏星淡月念情长

疏星淡月念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