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个日本人冒充中国人并加入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还参加了抗美援

轩叔观察 2025-09-28 14:25:19

1948年一个日本人冒充中国人并加入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但是没过多久,他的身份就暴露了……[无辜笑] 1933年春天,砂原惠在福冈一个传统武士家庭呱呱坠地,父亲却是个“异类”,面对家中祖传的武士刀,他更愿意摆弄测量仪器和图纸。 五岁的他就这样来到了异国他乡,在哈尔滨的日侨社区里,他每天说日语、上日本学校、吃日式便当,仿佛还在故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没几天,父亲就病倒了,医生束手无策,十二岁的他眼睁睁看着父亲咽下最后一口气。 母子俩身无分文,只能跟着逃难的人群一路向南,最终在辽宁北镇的一个小村庄停下脚步,母亲靠给人缝补衣服换点口粮,他则到地主家放牛挣工钱。 村民们一听就知道他们是日本人,那口音怎么也掩饰不了,可奇怪的是,没人冷眼相待,大婶会多给他们一碗粥,大爷路过时会递根烟袋锅子给他母亲解解愁。 “都是苦命人,哪有那么多恩怨。”村长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 1948年解放军开进了村子,土改工作组挨家挨户走访,因为他们母子长年给地主干活,被划为贫雇农,分到了两亩地和几件家具。 一个念头在少年心中越来越强烈,他要参军,可身份是个大问题,日本人怎么可能当解放军。 他决定赌一把,他给自己取名张荣清,编了个河北老家的身份,还把年龄报大了两岁,征兵干部看他个头不矮、身体结实,就收下了这个“中国青年”。 新兵训练时他表现出色,他从小跟父亲学过测量,对地形地貌特别敏感,很快被选入侦察班。 辽沈战役打响后,他多次深入敌后侦察,有一回在锦州外围,他连夜摸到国民党军的炮兵阵地,详细记录了火炮型号和射击诸元,为我军炮兵反击提供了准确情报。 平津战役期间,北平城内傅作义部队动向不明,他自告奋勇,化装成卖糖葫芦的小贩进城侦察,他推着小车在大街小巷转了三天,摸清了几个关键据点的兵力配置。 回到部队时,他带回的情报让指挥员们赞不绝口,很快他从普通侦察兵提拔为侦察排长。 战友们都夸张荣清机灵能干,他心里既自豪又忐忑,他确实把自己当成了中国军人,可这个秘密能瞒多久。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根据相关协议,有日籍背景的人员不能参战,部队里的日本技术专家大都留在后方,可他的身份从未暴露,理所当然跟着大部队过了鸭绿江。 出发前夜,他写了封家书给母亲,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字里行间透着决绝:“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走到底。” 在朝鲜战场上他继续发挥特长,参与前线机场的测量工作,志愿军需要修建野战机场,他的测绘技术派上了大用场。 1953年春天远在东北的母亲病重,当地民政干部上门慰问时,意外发现她竟然是日本人。 消息很快传到朝鲜前线,政委找砂原惠谈话时,拿出了母亲用日文写的一封信,面对白纸黑字,他再也无法隐瞒。 就这样他告别了朝鲜战场,被调到东北老航校,这里聚集着不少日籍技术人员,他们大多是前关东军的飞行员或机械师,现在为新中国空军培养人才。 初来乍到时他很不适应,看到这些日本人吃得比普通士兵好,住得也更舒适,他心里憋着一股火。 校长找他谈心:“国家现在急需航空技术,这些专家的作用很大,你也是为了建设新中国,只是岗位不同而已。” 慢慢地他想通了,他重新拾起日语,准备回国后的生活。 1955年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后,他和母亲登上了回日本的轮船,望着渐渐远去的大连港,他心情复杂,中国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可政治现实让他无法留下。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他终于能够正大光明地重返中国,他组织当年的日籍老兵回国探亲,许多人都是泪流满面。 这个曾经隐姓埋名的日本少年,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家国认同,他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漫画《血与心》,感动了两国无数读者。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故事比抗日神剧感人多了!在那个年代,他能被老乡接纳,还能分到地,说明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跟国籍没关系。”   “看得我眼泪汪汪的,他喊出‘为什么否定我的一切’的时候,太扎心了,在他心里,他早就是个中国人了,信仰比血统更重要啊!”   “这才是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心中的理想和认定的国家豁出性命去战斗,respect!致敬砂原惠老人!”   “历史真是复杂又充满人情味,他后来还组织日籍老兵回来,真是用一生在促进中日友好,太不容易了。”   “有个细节细思极恐,他因为在航校看到日本技术员吃得好差点闹事,说明他骨子里已经完全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了,真心把自己当成了主人翁,而不是客人。”   砂原惠老人毕生坚信自己是中国人,您认为一个人的国家认同感,究竟是由血统决定的,还是由他成长的文化环境和内心的信仰所决定的? 官方信源:中国青年网

0 阅读:2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