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协议的严重后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 自2024年起,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免签协议正式落地,不少人当时还只是当作一条普通的外交新闻刷过,但当政策逐渐在现实中发酵,事情的走向明显开始“超预期”。 吉林珲春口岸的入境大厅里早就没了往日的清闲,执勤民警一口流利的俄语招呼着排队的旅客,帮他们核对资料、指引通道。 这免签政策刚试行第一天,从这儿入境的俄罗斯游客就破了1000人次,比去年同一时候足足翻了一倍还多,更有意思的是,其中近三成都是个人免签入境的,不再是以前清一色的旅行团。 走在珲春街头,沿街商铺的招牌都标着中俄双语,老板们见了俄罗斯游客都能唠上两句,连早市摊主都知道他们爱“配着啤酒吃包子”。 为啥这政策一落地就爆了?其实早有苗头,只是之前缺个“突破口”。 以前俄罗斯人想来中国,光办签证就得填6页问卷,跑趟签证中心不说,还得等小半个月,不少人嫌麻烦就放弃了。 现在不一样了,揣本普通护照就能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海参崴坐大巴到珲春才150块,4天3晚的行程也就600多块,性价比高得很。 更关键的是,两国民间的友好基础摆在那儿,70%的俄罗斯人都觉得俄中是睦邻友好关系,这可不是虚的。 这股“免签热”带来的连锁反应才真叫精彩。 俄罗斯游客哪儿是来旅游的,分明是“扫货团”,海外社交平台上都在传“去中国得备个空箱子”,不然根本装不下战利品。 从折叠屏手机、智能家居这些“中国智造”,到汉服、陶瓷等文化特产,再到锅碗瓢盆这类日用品,他们啥都买。 北京汉光百货的退税柜台天天排着队,有人买完东西手机上操作几步就能拿到退税,直呼“太方便”。 珲春的商户更开心,2024年口岸出入境旅客都66.7万人次了,同比涨了1.3倍,俄罗斯游客占了大半,生意能不好吗?不光是花钱消费,人文交流也跟着热了起来。 俄罗斯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钻进早市夜市尝东北菜,去五大连池看风景,甚至有人从珲春出发,专程去上海玩两周。 反过来,中国游客去俄罗斯的也多了,2024年都涨到84.8万人次了,翻了3.2倍。 这种双向奔赴可不是表面功夫,167对友好城市的合作打底,再加上免签的便利,两国人才算真正“走进彼此的生活”。 说到底,这免签政策哪儿是一张“通关纸”那么简单。 它是中俄战略互信落到实处的证明,把官方的友好变成了老百姓能摸到的便利。 对珲春这样的边境小城来说,更是撞上了发展的好机会,从过去的边陲口岸变成了中俄交流的“窗口”,说不定还能带动东北振兴呢。 2024年俄罗斯赴华游客都150多万人次了,有人预测2025年能超200万,这架势确实没想到。 说实话,当初真没料到一条“普通新闻”能发酵成这样。 往后会不会有更多边境城市跟上?俄罗斯游客会不会从“扫货游”变成深度文化游?咱们的商家又该怎么接住这波红利?是多备点特色文创,还是把俄语服务再升级升级?这波“中俄双向奔赴”的热度,你们觉得能持续多久?
中俄免签协议的严重后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 自2024年起,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
洛风阐社会
2025-09-27 16:48: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