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曹丕才活40岁,曹操尸骨未寒他就干了四件坏事,件件折寿! 曹操刚咽气,洛阳的天就变了,曹丕这个新皇帝一上来,干了四件看得人瞠目结舌的“昏招”。 曹操死后,天下人都在看曹丕怎么接班,可还没等孝服穿热,曹丕就迫不及待地“干大事”了,第一件,就是让他母亲都气得破口大骂:霸占父亲的妃子。 说白了,这不是简单的私德有亏,而是挑战人伦底线,哪怕在那个乱世年代,这种事也绝不是“常规操作”。 想象一下,一个皇帝刚登基,就去把亲爹生前的女人纳为己有,这种操作不光让卞太后破防,还让朝廷里的老臣们看得目瞪口呆。 卞太后那句骂得极狠:“狗鼠不食汝余”,别看只有八个字,其实是当时最毒的诅咒,意思就是,你这德行,死后连老鼠都嫌弃你的尸体,连狗都不愿意啃你骨头。 能让亲妈骂成这样,曹丕这步棋,简直是开局自损三百血,更关键的是,这不是单纯的好色,他是在用一种极端方式,宣告权力更替,“老曹走了,现在是我说了算”。 但说实话,这种方式太粗暴、不留情面,士族集团看得心惊胆战,百姓心里也开始打鼓,你一个刚继位的皇帝,连点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讲,后面还能指望你干啥? 曹丕干的第二件事,更是刷新了人们对“帝王心术”的认知,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结发妻子甄宓。 甄宓是他年轻时最爱的女人,美貌、聪慧、贤良,甚至可以说是“皇后模板”,可惜,曹丕登基后,这段感情就成了负担。 他开始听信郭贵妃的谗言,开始怀疑甄宓和弟弟曹植之间有“那么点事”,于是,一个眼神,一个念头,甄宓就被送上了黄泉路。 最讽刺的是,甄宓死得极惨,被发覆面、糠塞口,那是连普通人都不忍的下葬方式,你说你不想让她“死得体面”,也不至于羞辱到这种地步吧? 这背后,是曹丕对权力的偏执,对“背叛”的偏执,对任何可能威胁他地位的偏执,而这件事的后遗症,也很快显现。 他的儿子曹叡长大后,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始终耿耿于怀,父子关系冷若冰霜,可以说,曹丕亲手制造了曹魏内部的裂痕,一点一点,等着未来爆发。 曹丕的第三件“恶手”,是直接拿汉献帝一家开刀,篡位这事,说实话,在东汉末年也不算稀奇,可曹丕的做法,实在太绝。 一般人篡了位,还会留点体面,摆摆样子,可曹丕不演,他不仅逼汉献帝交出玉玺,还直接把人软禁在清凉台,连带着把汉献帝的两个女儿收进后宫。 这种羞辱人的方式,哪怕在乱世,也是少见的,朝中大臣看不过,劝他“留点余地”,他反倒一脸轻蔑:“她们还能活着就不错了。” 这话一出,连孙权都皱眉头:“这人太绝,天不会帮他”,老话说得对,天听自我民听,曹丕这一套操作,把自己的“正统性”打了个稀巴烂。 而这事之后,曹丕的压力剧增,兄弟曹彰、曹植虎视眈眈,蜀汉刘备、东吴孙权左右夹击,曹丕每天都得提防身边人动手。 他脑子里装的不再是诗词文章,而是“谁又不听话了”,“今天该杀谁了”,久而久之,精神一崩,身体也跟着垮。 曹丕干的第四件事,表面看是“人事任命”,实际上是放虎归山。 司马懿是谁?是曹操都不敢放心用的人,临死前,曹操特地叮嘱曹丕:“这人不是池中物,别让他掺和家事”,可曹丕偏不信邪,觉得自己手腕够硬,能驾驭得了这只“狼”。 于是,司马懿被重新启用,还被重用,这就像是你明知道自己养了只狼,还非要把它放进羊圈里。 结果不用说,20年后司马懿发动政变,夺走曹魏实权,最终他的孙子司马炎直接篡位,曹魏灭亡。 你说这事怪谁?曹操早就打了预防针,是曹丕自己非要“以德服人”,结果被人“以命相待”,这招棋,真是把“自掘坟墓”演绎到了极致。 很多人说,曹丕是中风死的,其实这只是表象,他的短命,背后有三根“毒针”扎得太深,拔不出来。 从小和弟弟曹植争太子之位,斗了十几年,靠文采、靠人脉、靠手段,曹丕赢了,但赢得太累,登基后还得防着兄弟反水,朝堂内外,全是地雷。 第二根,是生活放纵,酗酒、熬夜、好色,样样来,他自己都在诗里吐槽“白发早生”,那不是艺术创作,是身体真的扛不住了。 第三根,是德行崩塌,一个人做错事不可怕,但如果每件大事都违背良知,就会在心里留下“心理债”,这债越积越多,最后压垮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命运。 而曹家不是没有活得久的人,曹植的儿子就活到六十多岁,如果真有遗传病,怎么可能他没事?所以,曹丕之死,不是天灾是人祸,是他自找的。 曹丕这一生,说到底,是“才子误国”的活教材,他不是没才华,文章写得好,诗也有情调;他也不是没能力,从太子到皇帝,他确实有手段,但问题在于他的心术太狠,太急,太绝。 从霸占父妃到杀妻羞辱汉室,从打压兄弟到重用司马懿,曹丕每一步都像是在赌命,赌赢了,是曹魏的太平;赌输了,就是他自己的命数。 结果他输了,40岁就撒手人寰,曹魏三代而亡,他想当“文武兼备”的帝王,最后却成了“德行不配”的笑柄。
220年,孙权斩杀关羽后,放了被囚禁的于禁,并邀请于禁与自己骑马偕行。虞翻暴脾气
【1评论】【2点赞】
点点
曹睿在时,司马懿可是屁都不敢放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