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

桑代克 2025-09-26 15:13:37

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当年那句“不要就不要”,背后藏着的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掂量过所有得失后,砸在民族半导体产业上的一记重锤。 要知道他放弃的可不是几张废纸,那是台积电的股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台积电已经是全球芯片代工的巨头,能在这家公司持有大量股票,意味着财富和行业地位双丰收,放到现在相当于攥着一笔随时能变现的巨款,可张汝京眼皮都没眨就扔了,这股狠劲全来自刻在骨子里的念头。 这念头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张汝京打小就听着父母讲科技报国的故事,他父亲是抗战时兵工厂的管理者,那家工厂产的重机枪占了当时国内的九成,母亲也是化学专家,这种家国基因早就融进了他的血液里。 后来他去美国深造,想学航空报国却被拒,转投电子工程反倒歪打正着,跟着集成电路的发明人干了二十年,在德州仪器带队建了十几座芯片工厂,把美国的芯片产业推得更稳,可每次接待国内来的同胞,那句“我们几十年都追不上”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那时候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技术带回去。 可回国的路从来都是荆棘丛生,他先回台湾创办世大公司,三年就做到了地区第三,本想把第三座工厂建在大陆,结果公司被台积电收购,心愿落了空。等到他下定决心直接奔赴大陆时,台积电董事长抛出了最后的筹码:要去大陆,股票就别想拿。 换旁人可能早就犹豫了,毕竟那些股票足够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但张汝京心里清楚,大陆的芯片产业已经等不起了,二十一世纪初的大陆,几乎没有像样的晶圆厂,芯片自给率低得可怜,最基础的元器件都得靠进口,人家卡脖子的时候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这种被动局面比丢了股票疼多了。 2000年,张汝京带着核心团队在上海浦东打下第一根桩,中芯国际就这么在一片空白里起步了。那时候的困难比想象中还多,台湾当局动不动就开罚单,每次都是五百万台币,他后来调侃说“天天挨罚”,可转头就把家人接到上海,干脆放弃了台湾的居住权。 更要命的是技术和设备的短缺,他凭着自己在行业里的人脉,拉来设备、招兵买马,硬生生在四年里建起三座工厂,2002年就实现了0.18微米技术的量产,要知道这在当时的大陆可是破天荒的突破,之前连 0.35微米的稳定生产都做不到。 他的拼命没有白费,中芯国际就像被催着长的竹子,2002年营收才刚到5031 万,到 2006年就冲到了9.48亿,还拿到了东芝、高通这些大公司的订单,直接让大陆有了能拿得出手的芯片代工企业。 可台积电的打压也跟着来了,2006年发起专利诉讼,官司打了三年,最终中芯国际要赔2亿美元现金,还要让出8%的股份。张汝京看着自己一手拉扯大的企业陷入困境,知道对方要的是他这个人,于是又一次选择了放弃,主动辞任CEO,彻底与中芯国际割席,只为换企业一条生路。 离开中芯后,因为竞业协议,他好几年不能碰半导体行业,可等到禁令一解除,七十岁的他又创办了新昇半导体,后来再建芯恩公司,直到现在还经常下车间教学生。有人问他后悔吗,他说“我生下来就是中国人,回国哪需要理由”。 如今再看中芯国际,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经达到323.5亿,市值突破万亿,成了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定海神针,能生产出支撑高端手机、人工智能的芯片,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拿捏的小厂了。 要是当年张汝京接住了台积电递来的橄榄枝,守着股票安享晚年,或许能过得更安逸,但大陆的芯片突围可能要晚上好几年。他放弃的那些股票,看似是个人财富的损失,实则换来了整个产业的火种,从 0.18微米到90纳米,再到后来的先进制程,从每年几千万营收到数百亿规模,中芯国际走的每一步,都踩着他当年放弃的那些身外之物。这哪是什么简单的选择,分明是用个人得失换民族产业的未来,这种家国情怀,比任何股票都值钱。

0 阅读:6
桑代克

桑代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