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导弹要飞,热得燃料直膨胀,射程差四百公里。 专家们急得转圈,说加燃料! 加! 再加! 王永志,三十岁,没吭声,掏出三张试验纸: “卸六百公斤,能多飞。 ” 没人信。 “燃料都敢减? 你当是炒菜少放油? ” 钱学森听完十五分钟,没问数据,只说:“我支持。 ” 张爱萍在边上补了一句:“真炸了,我顶着。 ” 没人敢赌。 他敢。 1966年10月19日,导弹升空,误差1.4公里——命中。 没人鼓掌。 但后来,东风-3成了中国第一块战略基石。 没人记得那天谁喊了“万岁”。 但今天,空间站还在用同样的逻辑,把多出的112公斤推进剂,悄悄卸进外箱,省下73公斤结构重量。 技术没变。 变的是:敢说真话的人,终于被听见了。 当年那张手稿,钱学森红笔批了句:“注意氧化剂同步减注。 ” 不是天才灵光一闪。 是年轻人算准了,老前辈看懂了,领导敢扛了。 三样东西凑齐,中国才敢飞。 现在,MIT教授把这事写进教材,和NASA并列。 我们不说“逆袭”,也不吹“奇迹”。 我们只说: **真本事,从来不在会议室里吵出来的,是在算盘和冷流试验里,一克一克抠出来的。 ** 你实验室里那个被说“瞎搞”的方案, 说不定,就是下一块基石。
那年夏天,导弹要飞,热得燃料直膨胀,射程差四百公里。 专家们急得转圈,说加燃料!
零动力
2025-09-25 20:07: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