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一艘美国驱逐舰,正在南海摸黑航行,突然一声惊天巨响,一个庞然大物,竟直接将驱逐舰撞成两半,73名美军当场死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9年6月3日凌晨,南海的夜色漆黑无比,美国海军驱逐舰弗兰克·E·埃文斯号正在演习区域内航行,舰上许多官兵已经进入睡眠状态。 突然一声巨响震撼了夜空,一艘超过两万吨的航母冲了过来,将这艘驱逐舰从中间直接撞开,短短几分钟,舰体前半部分迅速沉没,73名美军官兵当场丧生,绝大多数人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撞击发生在凌晨三点过后,驱逐舰的桥楼和前炮塔在巨大的冲击下被切断,海水在极短时间内涌入舱室,许多人还未来得及穿衣起身便被困在狭窄的隔间里,不到三分钟,舰首部分彻底沉入海底,少数幸存者设法爬上甲板或跳入海中,在冰冷的海水中等待救援。 舰长麦克莱摩尔在事故发生时正在休息,他留下的命令是如需改变航向必须立即叫醒他,但当班军官没有遵守这一指令,年轻的值更军官在接班过程中漏掉了至关重要的信息,导致驱逐舰继续保持原有航向,进入了航母墨尔本号的航道。 面对体积和速度差距巨大的航母,驱逐舰的操作几乎注定无法避免危险,在关键时刻,驱逐舰先是试图左转,结果阻碍了航母的转向空间,接着又尝试修正方向,但此时距离过近,最终迎来了致命一击。 墨尔本号航母当时正在执行夜间飞行演练,舰长史蒂文森多次下达警告信号,要求驱逐舰调整位置,航母尝试右舷急转以避让,但航母的巨大惯性使其动作迟缓。 两舰相撞的一刻,航母的舰首犹如钢铁切割机般刺入驱逐舰左侧中部,冲击力之下,驱逐舰的钢板被撕裂,船体几乎瞬间断裂,后半段残骸仍漂浮在水面上,直到天亮后才被拖往菲律宾港口。 墨尔本号并非第一次卷入如此严重的事故,早在1964年,它就在澳大利亚东海岸撞沉了本国的航海者号驱逐舰,造成82名舰员死亡。 这一历史背景使得1969年的碰撞显得更加触目惊心,除了两次致命事故外,这艘航母在服役期间还多次与友舰或商船发生碰撞,舰员私下称其为“死亡航母”或“幽灵舰”。 事故发生后,美国和澳大利亚迅速成立联合调查委员会,在菲律宾召开听证会,调查结果明确指出,主要责任在于埃文斯号的操作失误,值班军官未能正确传递信息,违反了基本航行规则,直接导致了驱逐舰驶入危险位置。 舰长麦克莱摩尔因未能履行监督职责,也被认定为指挥失职,职业生涯就此终结,墨尔本号的舰长最初面临舆论压力,但最终调查显示他已经采取了避让措施,没有被追究责任。 这场悲剧凸显了多国联合演习中存在的隐患,舰艇来自不同国家,通信协议和操作标准存在差异,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大祸。 美国海军在事故后修改了夜间航行的规则,加强了对值班军官的培训,并推动老旧舰艇设备的更新,澳大利亚方面也因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对墨尔本号进行了检讨,但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始终难以消除。 1982年,墨尔本号提前退役,结束了充满事故的服役生涯,两年后,它被以废铁的形式出售给中国,当时中国海军从未拥有过真正的航母,也缺乏相关的实物研究条件。 墨尔本号虽然已属老旧,但其蒸汽弹射器、拦阻索和飞行甲板设计仍具有重要价值,中国技术人员在拆解过程中抓紧时间测绘和记录,为后续航母发展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这段历史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眼中,墨尔本号是一艘事故频发的失败产物,但在中国,它却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成为通向航母时代的起点。 多年之后,中国海军逐步建成并服役了自己的航母,而墨尔本号在广州拆船厂留下的那些数据和笔记,成为历史转折中的隐形力量。 南海上的那声巨响,带走了73名年轻的生命,也改变了多国海军的走向,它提醒人们,军事事故的代价远远超越当下,不仅仅是血与泪的牺牲,也可能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塑造未来。 1969年的这场灾难至今仍被铭记,不仅因为它的惨烈,更因为它揭示了战争机器背后的人性弱点与历史的复杂走向。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百度百科——墨尔本号航空母舰
1969年,一艘美国驱逐舰,正在南海摸黑航行,突然一声惊天巨响,一个庞然大物,竟
如梦菲记
2025-09-25 16:44:1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