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与一个当医生的朋友相互聊天,他随意说了几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他在一个三甲医院工作了30年,他说,你有病住院时不要总说医生不到你这来,查房时也是轻描淡写。 我当时愣了一下,下意识反驳:“患者住院不就盼着医生多关注吗?要是医生总不来,心里多没底啊。”他端起茶杯喝了口,慢慢说:“你以为医生不想多待?我们科主任去年心梗住院,出院第二天就返岗,一天查完32个病房,晚上还得盯着急诊手术,连口热饭都吃不上。查房时‘轻描淡写’,不是不重视,是怕说多了吓着患者——上次有个大爷查出早期胃癌,我们刚提了句‘需要进一步检查’,他当场就瘫在地上,后续治疗心态一直不好。”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陪我妈住院的经历。我妈因为胆囊炎做手术,术后第一天,主治医生查房时只看了眼伤口,问了句“疼得厉害吗”,就转身去了下一个病房。我当时特别生气,拉着护士抱怨“医生太不负责任”。直到晚上,我去护士站送东西,看见主治医生正对着电脑写病历,面前摆着的盒饭早就凉了,旁边还堆着一摞检查报告。护士跟我说:“王医生今天连做了三台手术,查完房又一直在处理急诊,到现在还没顾上吃饭呢。”我站在门口,心里又愧疚又不是滋味。 朋友接着说:“还有个更关键的——医生的精力得用在刀刃上。上次有个患者,明明只是普通肺炎,却天天拉着医生问‘会不会发展成肺癌’,一天能找医生八次,最后医生没办法,只能抽时间跟他聊了俩小时,结果耽误了给重症患者调整治疗方案。你说,这种情况下,医生是该多陪他聊天,还是先救更危险的人?” 我突然想起我妈住院时隔壁床的阿姨,她因为糖尿病并发症住院,每天都要测四次血糖。有天早上,护士按点来测血糖,阿姨却非要等医生来,说“护士测的不准,得医生来才放心”。结果等了半个多小时,医生赶来时,阿姨的血糖已经有点偏高,医生一边调整用药,一边无奈地说:“护士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测血糖这种事比我们还熟练,你要是一直等我,耽误了用药反而更麻烦。” 朋友还跟我讲了个他亲身经历的事。有一年流感季,科室里患者爆满,他连续三天只睡了四个小时。有天查房,他走到一个发烧的小姑娘床前,刚问了句“体温降了吗”,小姑娘的妈妈就冲他喊:“你怎么才来?我姑娘烧了一晚上,你是不是不管我们了?”他当时又累又委屈,却还是耐着性子解释,给小姑娘调整了用药。后来小姑娘康复出院,她妈妈特意来跟他道歉:“王医生,对不起,我当时太着急了,后来才知道你那几天一直在连轴转,真是辛苦你了。” “其实患者和医生,本该是战友,都是为了打败病魔。”朋友放下茶杯,语气里满是感慨,“我们不怕患者提要求,就怕患者不理解——上次有个大爷做心脏搭桥手术,术前我们反复跟他说‘要戒烟’,他表面答应,背地里却偷偷在厕所抽烟,结果术后出现了并发症,恢复特别慢。你说,这种情况,能怪医生没尽力吗?” 听朋友说了这么多,我突然明白,以前我们总觉得“医生多关注就是好医生”,却忽略了医生背后的忙碌和无奈。他们不是不关心患者,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可能是查房时看似简单的几句询问,可能是深夜里对着电脑写病历的背影,可能是为了让患者安心而刻意“轻描淡写”的语气。 临走时,朋友跟我说:“下次要是再有人住院,你就劝他多信任医生,有疑问好好沟通,别动不动就抱怨。医生和患者心往一处想,病才能好得更快。”我点点头,心里暗暗决定,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一定要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抱怨。 其实生活中很多矛盾,都是因为不了解才产生的。就像患者和医生,只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多一点沟通和信任,就能少很多误会。现在我每次跟别人聊起住院的经历,都会把朋友的话告诉他们,希望能让更多人理解医生的不易——他们不是“冷冰冰的白衣天使”,而是和我们一样,在为生活奔波,却始终坚守在治病救人的岗位上,用自己的专业和汗水,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医生讲真话 医生交流技巧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昨天晚上与一个当医生的朋友相互聊天,他随意说了几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他在一个
芦苇飘雪
2025-09-24 16:05:55
0
阅读:1131
红鲱鱼
医生查房,说的少,说明病情轻,不复杂。如果查房时,围一圈,还有大佬带领,那说明你是疑难杂症了,或者是病情复杂,一般医生搞不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