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不住了?北约大军压境,普京盟友突然辞职,俄外长表态不同寻常   俄罗斯这回

顾议史实 2025-09-24 11:35:25

顶不住了?北约大军压境,普京盟友突然辞职,俄外长表态不同寻常   俄罗斯这回是真的“顶不住”了吗?北约12万大军压境,军机坦克一应俱全,距离俄边境不到200公里,气氛紧绷得像一根快要断的弦。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普京身边的老战友、25年的心腹突然请辞,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更是罕见松口,说愿意“寻求妥协”。   多个信号凑在一起,让人不禁怀疑:这艘惯于逆风行驶的“战舰”,是不是正在悄悄转舵?俄罗斯,是在调整,还是在认输?   这场“压境”,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真枪实弹地开动了,北约刚刚在欧洲搞了一场代号“闪电”的联合军演,规模前所未有。   动员了整整12万人,F35战斗机、装甲旅一个不少,距离俄罗斯边境最近的兵力部署点,只有200公里,这样的阵仗,不用多想,剑指谁,明摆着。   更关键的是,这种部署不再是短期演练,而是开始“变常态”,北约东翼的8支营级战斗群,正在升级成旅级单位,德国干脆在立陶宛设了个“立陶宛旅”的永久基地。   这意味着,北约不再是“来一次走一次”的临时客,而是打算在俄家门口“常驻”,军事围堵之外,欧盟的经济制裁也再加码。   第19轮制裁直接把刀架在了俄罗斯最赚钱的能源出口上,不但禁止进口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还把原油价格上限压到了每桶47.6美元。   更狠的是,连俄方专门绕过制裁的“影子舰队”都被制裁了105艘,等于连后门都给堵死了。   2024年,俄罗斯靠卖LNG挣了230亿美元,如今这条路眼看也要断了,转头靠西伯利亚大铁路往中国运油成本又高,运力又紧,财政压力一下子被放大了。   北约和欧盟,硬的是军力,软的是钱袋子,双向夹击,俄罗斯这回确实有点吃力了。   就在外部压力达到顶点时,俄罗斯内部突然亮出一个让人意外的信号:普京的老战友德米特里·科扎克突然辞职。   这个名字也许不耳熟,但他的职位可是响当当,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追随普京整整25年,在克里姆林宫的地位不可小觑。   关键是,他一直是高层中少有的“理性派”,早在俄乌冲突初期,他就被西方媒体爆出试图劝阻战争,主张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他这次的辞职时间点也格外微妙,正值北约军演高峰、欧盟制裁落地之际,外有压力,内有动荡,联系此前普京对内务部、司法部等多个部门的频繁人事调整,明显能看出高层正在重整“队伍”,统一口径。   很多分析认为,这不是简单的人事变动,而是一场“思想清洗”,在目前的体制氛围下,敢公开质疑战争路线的官员越来越少,科扎克的离开,很可能意味着克里姆林宫正在加速消除内部的不同声音。   这种封闭式的决策机制,虽然短期内有助于维持一致性,但从长期来看,恐怕会让普京听到的“真话”越来越少。   在军演与辞职的夹击声中,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也突然发声了,他在一档名为《大博弈》的节目中表示:“俄罗斯愿意就乌克兰问题寻求妥协”。   不过他也加了前提,“必须保障俄罗斯的合法安全利益,以及乌克兰境内讲俄语民众的权利”,同时强调“必须承认新地区的公投结果”。   这段话表面上看是放低姿态,但仔细一琢磨,门槛其实设得不低,要谈可以,前提是你得承认俄罗斯吞下的那些地是“合法”的。   这种“软中带硬”的表态,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战略试探:既向外释放和平信号,又不轻易交出底线。   为什么现在开始改口?说到底,还是现实逼的,据乌方数据,俄军在9月仅在顿涅茨克拿下不到1%的控制区域,却伤亡高达2.3万人,战线推进缓慢,士兵压力巨大。   再加上卢布贬值、通胀飙升,民众的生活成本节节攀升,内部的不满情绪也在积聚,在这种背景下,拉夫罗夫的“妥协论”更像是在为未来可能的谈判留条后路。   尤其是在欧洲内部对长期援乌逐渐疲软的当下,俄方也许正在观察是否能借此制造西方内部的裂痕。   比如法国媒体最近就质疑,北约在乌克兰战场上投入反无人机系统的成本,远高于实战收益,是否值得继续?   俄罗斯这次的“三连击”信号的确不容小觑,外有北约兵临城下,内有心腹黯然离场,外交口风也开始松动,但要说俄罗斯“顶不住了”,还为时尚早。   历史上,俄罗斯从来不是轻易认输的角色,从冷战到车臣战争,它总能在被看衰时反弹,这次也不例外,当前更像是一次战术性的调整,而非战略性的崩溃,它没有彻底转向,而是在权衡、在寻找缝隙、在等待机会。   真正的转折点,还未到来,要看战场有没有实质性进展,要看特朗普政府是否会对乌克兰援助“踩刹车”,更要看俄罗斯社会对这场拉锯战的承受力还能撑多久。   这盘棋,还远没到收子的时候。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