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美国终于不藏着掖着了,第一次公开说,就是因为本国军火不够用、“缺货”

凌余阵兮 2025-09-24 11:15:50

9月21日,美国终于不藏着掖着了,第一次公开说,就是因为本国军火不够用、“缺货”严重,没办法才暂时停了对欧洲军售。 说白了,美国这哪是“缺货”,分明是自己把军火库的家底掏太狠,玩脱了圆不回来了。以前总装出一副“武器管够”的大佬模样,又是援乌又是卖欧洲,结果把自家产能的底裤都露出来了,现在只能硬着头皮承认“库存告急”,这波操作把“霸权架子撑不住”的尴尬摆得明明白白。 9月21日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那番话,听着像是坦诚,其实全是无奈——“因库存和产能限制,部分对欧常规武器交付将暂缓”。 可欧洲那边早慌了神,波兰去年订的200辆M1A2主战坦克,原本说今年初交货,现在连影子都没见着;德国催了大半年的“毒刺”防空导弹,美国只给了原定数量的三成,气得德国防长公开吐槽“像在等外卖催单”。 这事儿也不是突然发生的,全是美国自己作出来的,自打俄乌冲突起来,美国就借着“援乌”的由头清库存,把仓库里压了十几年的陈旧武器一股脑塞给乌克兰,前前后后55次军援,光武器就送了240亿美元的货。 可他们没算到,乌克兰战场就是个“弹药黑洞”,每天光155毫米炮弹就得造7000到9000发,而美国冲突前每月才造1.4万发,这点产能连填乌克兰的坑都不够,哪还有富余卖给欧洲? 更讽刺的是,美国军工企业还借着“产能不足”骗补贴,国防部喊着“要扩产”,给通用动力砸了5.76亿美元建专门的炮弹配件厂,结果工厂刚开业,通用动力就立马和其他两家企业一起拿了9.61亿美元的采购合同。 这套路太明显了:先哭穷说造不出来,骗到政府补贴建厂房,转头就拿新订单赚钱,典型的“左手要补贴,右手赚大钱”。 洛克希德·马丁更狠,“海马斯”火箭炮产量从每年60套涨到96套,就敢狮子大开口要额外20亿美元的“扩产奖励”,说白了就是借着战争发横财。 欧洲这回算是被坑惨了,之前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把自家能源和安全都绑在美国战车上,以为能靠美国武器撑场面,结果现在成了“冤大头”;波兰为了买美国武器,去年军费直接飙到GDP的4%,钱花出去了,武器却迟迟不到位,边境防御只能靠老掉牙的苏制装备凑数。 德国更憋屈,原本想靠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替换老旧防空系统,现在交付延期,只能让士兵每天抱着便携式导弹巡逻,被网友笑称“用步枪防无人机”。 最倒霉的是波罗的海三国,之前把美国吹成“安全守护神”,现在美国一停售,他们连基本的反坦克导弹都不够用,只能紧急找韩国买二手货,脸都快挂不住了。 美国自己也没想到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原本想靠卖武器既控制欧洲,又让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哪知道产能根本跟不上。诺斯罗普·格鲁曼、洛克希德·马丁这些军工巨头,股价借着战争涨了一百多亿美元,市值飙升,可生产线却没怎么扩。因为扩产要真金白银投入,还得招人培训,远不如躺着拿政府订单舒服。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嘴上说“缺货”,对乌克兰的援助却没真停,只是换了花样,以前送现成的武器,现在改成给“采购券”,让乌克兰直接跟美国军工企业签合同。可这根本是“左手换右手”的游戏,企业造不出来,合同就是张废纸。 而欧洲这边看着眼馋,却连“白条”都拿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把有限的产能优先填乌克兰的坑,自己排队喝汤。 这事儿还暴露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真实嘴脸,这个由军方、军火商、政府组成的利益集团,早就把战争当成了“财富密码”。布林肯自己都承认,对乌援助的钱75%以上都留在了美国,弹药运到乌克兰,生产和利润全留在美国本土。 说白了,美国根本不在乎乌克兰能不能赢,也不在乎欧洲缺不缺武器,只要军工企业能赚钱,霸权架子能撑住,其他都无所谓。 现在“缺货”被戳穿,等于把这个利益集团的贪婪和低效摆到了明面上,连欧洲盟友都看明白了:跟着美国混,可能连武器都得靠抢。 欧洲也不是没尝试自救,只是早就被美国捆住了手脚。法国想联合德国搞欧洲自主军工体系,结果美国立马施压,逼他们放弃自主研发的防空导弹项目,转而买美国的“爱国者”。意大利偷偷从韩国买了一批炮弹,还被美国警告“不要破坏盟友间的武器采购体系”。 现在美国一停售,欧洲才发现自己早就成了“军备附庸”,想造造不了,想买买不到,只能对着空荡荡的武器库发愁。 说到底,美国这次公开承认“缺货”,就是霸权架子撑不住的遮羞布。以前总吹嘘自己“军工实力天下第一”,结果一场俄乌冲突就把产能短板暴露得一干二净。 只是这遮羞布一旦撕开,想再缝上可就难了,以后再想让欧洲乖乖掏钱买武器,恐怕得先把“货够不够”的问题说清楚才行。

0 阅读:119

猜你喜欢

凌余阵兮

凌余阵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