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家人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

如梦菲记 2025-09-23 17:43:54

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家人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1匹骆驼,搬进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村民骂他 “疯了”:放着庄稼不种偏去治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9年的春天,甘肃武威的红水村被黄沙笼罩,风一起,庄稼顷刻埋没,村民们常常无奈摇头,觉得这片土地终有一天会被沙漠吞尽,就在大家都想着搬离的时候,三十一岁的王银吉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一条路。   他卖掉家里的牲口,凑来一万块钱,买了一峰瘦弱的骆驼,带着父亲和简单的行李搬进沙漠深处的地窝子,村民们摇头叹息,觉得他疯了,放着田地不种,偏要去和沙漠较劲。   起初的尝试几乎是一场绝望,树苗刚埋进沙地,风沙一夜就能连根卷走,成片的希望转瞬化为乌有,运水更是艰难,骆驼驮着木桶从几公里外取水,沙子烫得它直打颤。   父子俩住在潮湿阴冷的地窝子里,头顶的沙子随风簌簌落下,饭菜简单到只为裹腹,外界的讥笑声不绝于耳,可他们咬牙坚持,靠着一次次失败总结出方法。   先压沙再栽苗,先搭麦草方格稳住流沙,再试种梭梭、花棒、沙柳,树木的成活率终于逐渐提升。   天意并未放过这个倔强的家庭,2005年的春天,本该迎来希望的季节,却带来最沉重的打击,年仅十四岁的小儿子因脑干胶质瘤晚期离世,弥留之际仍念叨着要把沙漠变绿。   父亲罹患癌症,切掉了整个胃,只能靠流食维持生命,妻子从最初的不理解到默默陪伴,每天和丈夫一起背树苗、挖沙窝,把省下的洗脸水都拿来浇树。   远在新疆当兵的大儿子省吃俭用,每年寄回三万元支持植树,失去孩子的痛,父亲病痛的折磨,妻子眼泪流干后的沉默,都化作王银吉心底最深的执念。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些曾经寸草不生的沙丘开始泛出点点绿意,梭梭长出了枝条,花棒扎稳了根基,沙柳在风中摇曳。   王银吉不满足于靠人工劳作,他自制了“沙木枪”,能快速打坑种苗,效率大大提高,经验也一点点积攒出来:哪块地要深栽,哪片坡要先压沙,风向如何影响苗木成活,他都烂熟于心。   渐渐地,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最初讥讽他的人,后来纷纷拿着工具加入治沙,政府送来树苗和补贴,志愿者从远方赶来,带着水和干粮帮忙栽种,社会各界的支持让这场与沙漠的硬仗不再孤单。   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一家投入两百多万,栽下七百万棵乔灌木,义务治沙造林近万亩,从空中俯瞰,昔日光秃秃的沙丘,如今被绿色层层覆盖。   风沙被挡住,庄稼稳稳生长,肉苁蓉在梭梭林下繁盛,孩子们能在树荫下嬉笑奔跑,村里人说,要不是王银吉,我们早就被黄沙逼得搬走了。   荣誉和奖章摆满了屋子,可他最在意的,仍是每年春天树苗的成活率,仍是风沙有没有再往村庄逼近。   如今他的背早已驼了,头发也白了,但脚步依旧坚实,走到儿子坟前,他总会停下,看看那一片绿林,那是孩子留下的心愿,也是他用一生要兑现的承诺。   二十四年的坚守,换来眼前的绿洲,这片土地上,不只是树在生长,更有一个普通人和一家三代的倔强,用一辈子的血汗与眼泪,守住了家园,守住了子孙的未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甘肃网——坚守沙漠二十二年,治沙造林近八千亩 王银吉一家的治沙故事

0 阅读:46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