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藏人很少出来打工?其实说白了,因为西藏人口本来就少,穷人靠着福利补贴都能

如梦菲记 2025-09-23 17:43:53

为什么西藏人很少出来打工?其实说白了,因为西藏人口本来就少,穷人靠着福利补贴都能过的滋润,何必背井离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提到西藏,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高原的蓝天和雪山,想到布达拉宫和转经的信徒,可有一个现象往往让人疑惑:在全国各地的务工人群里,总是很少见到西藏人的身影。   每年春运,车站人山人海,来自河南、四川、安徽的年轻人拖着大包小包奔赴南方工厂,而在这股人潮中,却几乎没有高原的面孔,这并不是偶然,而是西藏现实环境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西藏人口基数本就不大,全区常住人口不过三百多万,分布在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三个人,这样的稀疏程度在全国都极为罕见。   人口密度低,意味着生存压力远不像中原、华东那样沉重,不必为了生计而挤破头寻找机会,更重要的是,高原上的土地与资源给了当地人独特的依托,养活一家人并不困难。   每年五月到六月,随着雪线后退,虫草进入采挖季,许多农牧民全家出动,短短一两个月的劳作,收入往往能顶得上别人外出工厂干上大半年。   松茸、贝母、藏红花接踵而至,这些高原特产在市场上价格不菲,成为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草原上的牛羊更是家家必备,西藏现有牛羊存栏数超过一千七百万头只,人均可以分到五只。   牦牛身上的肉、奶、毛皮、酥油都能变现,有些家庭一年光靠畜牧业就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年轻人干脆把这些产品通过直播卖向全国,酸奶糖、青稞酒、牦牛肉干成了新兴网货,不少人买了新车新房,日子过得红火。   这些年西藏经济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三万元,高于全国平均线,城镇居民的收入在全国排名前列,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   在这样的条件下,本地就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根本没必要千里迢迢外出务工,再加上政府的支持,生活兜底更加稳固,农牧民有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粮食有直补,困难家庭有低保,老人有高比例养老金。   医疗、住房、教育也都有专项扶持,哪怕没有固定工作,基本生活也能得到保障,对比那些背井离乡在沿海打工的年轻人,西藏百姓反而能在家乡过得安稳。   除了物质条件,文化心态也起了决定性作用,藏族群众自小耳濡目染的是转经、朝佛、守护草原和牛羊的生活,受佛教影响,他们普遍看得淡财富,不追逐无止境的积累,能养家糊口就满足。   农闲时节,他们宁愿在寺庙里绕着转经筒,或参加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也不愿背井离乡在外漂泊,对他们来说,守着家人和熟悉的土地,才是真正的安稳。   气候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西藏的高原反应让许多外地人难以适应,但对于土生土长的藏族人来说,他们的身体机能已经习惯了低氧状态。   可一旦去了内地低海拔地区,反而容易出现失眠、乏力、饮食不适应的情况,再加上饮食习惯差异,内地常见的米面油对他们来说远不如糌粑和酥油茶合胃口,长期待在外地并不舒服。   因此,哪怕有些年轻人尝试过外出务工,最终还是选择回到高原。   与那些人多地少的省份相比,西藏的情况截然不同,河南一亩半地要养活全家,安徽十亩庄稼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所以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而西藏人则靠一座山、一群牛就能衣食无忧,甚至还能攒下积蓄。   外地人为了买房拼命打工,西藏人则在草原上安安心心地放牧,或者在景区开民宿,接待络绎不绝的游客,旅游旺季一晚房费就能抵上好几天打工的工资。   如今高原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铁修到了拉萨,机场也越来越多,互联网让偏远地区与全国紧紧相连,年轻人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短视频和电商平台销售特产,把高原的礼物送到全国各地。   这种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的新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外出务工,未来,随着旅游、文化、电商等产业的发展,西藏人留在家乡的理由只会更多。   西藏人很少外出打工,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也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土地宽广,资源丰厚,政策兜底,文化安宁,这些条件构成了他们的底气。   与其说他们不愿离开,不如说他们已经找到了另一条过好日子的道路,守着蓝天白云、雪山草原,他们不需要在钢筋水泥中漂泊,就能活得自在又踏实,这是一种不一样的幸福答案,也是高原赐予他们的礼物。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新华社——中国宝“藏”|告别绝对贫困 西藏农牧民有更多职业选择机会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