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本想把俄罗斯拖垮,结果反被中俄合作顶住压力”,这样的观察随着国际局势发展愈发清晰。 美国多年来对俄罗斯施加经济制裁、进行舆论抹黑,俄乌冲突爆发后更是加大遏制力度。 但俄罗斯并未陷入困境,反而在与中国的合作中找到稳定支撑,普京对美国政治的相关评价,更让外界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美国对俄罗斯的施压覆盖多个领域。经济上,累计实施的制裁措施已超 1.3 万项,涉及能源、金融、科技等关键行业,试图切断俄罗斯与全球市场的联系。 舆论层面,持续炒作各类议题,营造负面叙事。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推动多国对乌提供军事援助,试图通过长期消耗削弱俄罗斯实力。 这些行动的目标明确,却未能达成预期效果,反而让俄罗斯加速寻找替代合作渠道。 普京对美国政治的评价戳破了表象。他公开指出,美国选总统本质是资本选择代理人,拜登与特朗普的对俄政策都受华尔街资本影响,所谓 “国家利益” 往往让位于资本诉求。 这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美国大选的资金投入屡创新高,2024 年总统选举总花费突破 160 亿美元,华尔街金融机构的捐款占比超过 30%。 资本对政治的深度介入,使得美国对外政策常带有明显的利益倾斜痕迹,这一现实被普京的表述精准点出。 中俄合作成为俄罗斯抵御压力的关键支撑。能源领域的互补性持续释放价值,俄罗斯对华天然气供应量已跃居全球首位. “西伯利亚力量” 输气管道累计输送量超 1000 亿立方米,双方还计划 2027 年投运 “远东干线” 管道,北极 LNG-2 项目的联合开发也在推进。 欧洲市场缩减后,中国市场快速承接了俄罗斯的能源出口,2024 年中俄贸易额达 2448 亿美元,即便 2025 年 1-7 月略有回落至 1258.04 亿美元,仍保持高位运行。 贸易结构的优化让合作更具韧性。 两国贸易结算几乎完全转向本币,规避了美元结算体系的限制。农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俄罗斯对华出口的品种不断扩大,预计 2025 年底出口额将达 70 亿美元,2030 年前有望突破 100 亿美元。 中国则向俄罗斯供应机械、电子设备等物资,填补了其部分进口缺口,形成 “能源换物资” 的稳定循环。这种互补合作并非短期应急,而是长期战略布局的结果。 高层互动为合作定向领航,夯实互信基础。 2025 年 9 月,普京开启四天访华行程,随行代表团规模庞大,包含三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及各大企业代表,期间签署至少三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相关协议。 两国政府间主管委员会推进的联合项目已达约 80 个,涉及金额超 2000 亿美元,覆盖能源、农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这种全方位合作,构建起抵御外部压力的坚实屏障。 普京的表态与中俄合作实践,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单边施压无法阻挡多边合作的潮流。 美国试图通过遏制打压维持优势,却忽视了国家间自主合作的内生动力。中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遵循不结盟、不对抗原则,完全基于相互需求与尊重。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让俄罗斯顶住了外部压力,也为中国带来能源安全保障与市场拓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中俄元首会谈后,双方代表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企业负责人围绕农产品出口、能源项目细节展开对接。 美国的施压与中俄的应对,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依赖单边手段,试图强制改变他国发展路径;后者依靠平等合作,在相互支撑中实现稳定发展。 普京的评价揭示了部分国际政治的运行逻辑,而中俄合作则展示了破局的方向。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持自主选择、深化务实合作,才能抵御外部风浪,这种以协作求发展的实践,正是当下最具价值的正能量。
万幸中国没帮俄罗斯,因为美国早就布下了三个陷阱,一个比一个致命,那美国布下的陷阱
【1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