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还以为,沙特增产是为了抢市场。错了!真相是,在被美国“背刺”之后,沙特正在

不负赋墨尘 2025-09-22 23:41:14

很多人还以为,沙特增产是为了抢市场。错了!真相是,在被美国“背刺”之后,沙特正在复制2014年的剧本,用低价石油,引爆美国那2800亿美元的页岩油债务炸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沙特开采一桶油的成本只有八到十美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美国页岩油的成本高得多,每桶至少得65到70美元才能保本。   这意味着,只要油价跌到成本线以下,美国的页岩油企业就得赔钱卖油,甚至会陷入现金流危机。 相比之下,沙特即便油价低,也能靠低成本和雄厚的主权基金稳住收入,不至于受太大影响,这就是沙特的底气所在。 OPEC+宣布从10月起每天多投放13.7万桶原油,布伦特油价很快跌破70美元,WTI油价跌破65美元。表面上看,这是市场供给增加,但背后直击美国页岩油的核心——现金流和债务。   美国这些页岩油企业过去几年靠高杠杆发展,一边靠债务扩产,一边靠高油价维持利润。现在油价被压下去,利息支付困难,新钻井没钱打,很多企业不得不停工甚至面临破产。   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债务压力很大,过去几年累积了2800亿美元的高收益债务,仅2025年到期的债务就有数百亿美元需要偿还,而美联储利率维持在4%以上,借新还旧的路被堵死。   企业现金流吃紧,违约率攀升,行业负担巨大。   像切萨皮克能源这样的老牌企业,债务高达97亿美元,股价已经跌到谷底,随时可能申请破产保护。德州的油田曾经热闹非凡,如今钻机数量开始减少,曾经的黑金帝国逐渐冷清。   回顾2014年,沙特就用低价油把美国页岩油打得落花流水。那年油价从100美元暴跌到26美元,美国企业被迫裁员停产,债务堆积成山。   如今沙特选择旧招重施,但更有针对性,直指美国最脆弱的环节:高成本、高负债的页岩油行业。这不仅是经济手段,更是战略手段,通过价格战逼迫美国企业自我消耗。   而且,这次行动也带有强烈的地缘政治意味。近年来,美国在中东的一些策略让沙特感到不满。   美国在核协议上卡着沙特,不允许其发展铀浓缩技术;在石油美元结算上搞小动作,试图限制沙特自主性;一边拉拢以色列,一边冷落沙特,甚至在去年限产保价时,美国却延迟回购战略石油储备。   面对这样的局面,沙特显然不甘心被当成“加油站”,必须争回话语权。   沙特不仅靠低价油施压美国,还积极扩展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中国的合作。2025年5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在沙特启用交割库,允许海外投资者通过人民币直接兑换实物黄金,“石油人民币”交易机制开始落地。   沙特阿美向中国出口的原油配额提升到每天165万桶,同时还签署核能合作协议,由中国建设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用于发电和海水淡化。这不仅为沙特找到新的市场,也让美国在全球能源博弈中失去了部分主动权。   美国本想靠页岩油实现“能源独立”,但低油价打击之下,这种幻想破灭。美国页岩油企业高成本、债务重,面对沙特的低成本压制,根本无法支撑长期竞争。   油价低了,企业现金流紧张,利息付不起,债务风险上升,只能破产或低价卖资产。短期内美国能源政策甚至会成为反效果,比如为了回补战略储备,美国得从市场上买油,进一步加大页岩油企业压力。   这场低价油博弈不仅是美沙之间的较量,也是全球能源格局的一次重塑。   对其他产油国来说,必须重新评估财政和市场策略,长期低油价可能带来经济压力;对依赖进口能源的国家来说,短期内能源成本下降,但全球格局被重洗,贸易和政治影响也会随之变化。   更重要的是,这种价格战可能刺激新能源加速发展,提高全球能源体系的多样性。   可以看到,沙特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成本优势+财政实力+国际合作。低成本让沙特能长期支撑价格战,高主权基金保证收入稳健,国际合作扩展市场并增加战略杠杆。   这种“低价压制+市场重构”的打法,既是对美国页岩油的直接打击,也是一种金融和战略手段的结合。相比之下,美国高成本、高债务的页岩油产业在低价环境下几乎无力反击。   在未来,能源市场的走向不仅取决于供需,还取决于谁掌握成本优势、资金实力和战略眼光。而沙特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低成本与长期布局才是能源战争中笑到最后的关键。

0 阅读:110

猜你喜欢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