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选举:六人竞逐,蓝营内斗谁主沉浮? 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于9月19日完成候选人登记,六位候选人正式参选,将在10月18日展开激烈角逐。此次选举不仅是权力的重新分配,更是蓝营能否实现自我革新的关键节点。 六位候选人格局 郝龙斌:前台北市长,获得"本土派"强力支持,包括屏东县议长周典论、云林县张家系统等地方派系。他承诺"凝聚蓝营团结",但已两次参选失败,最近一次在王金平力挺下输给江启臣。 郑丽文:前"立委",民调支持率领先(部分民调显示高达65%),从民进党转投国民党后,以"敢说敢干"风格赢得基层支持,尤其吸引年轻选民。她承诺推动两岸和平对话,强调"中国人的招牌"。 罗智强:现任"立委",主张"世代交替",支持台中市长卢秀燕,与郑丽文形成"世代交替派"。民调支持率约18.7%。 张亚中:孙文学校总校长,擅长理论论述,承诺"恢复'国统路线'",公开支持两岸和平统一。民调支持率约5.3%。 卓伯源:前彰化县长,未在民调中突出。 蔡志弘:前"国大代表",未在民调中突出。 民调数据与选举挑战 民调数据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显示郑丽文支持率高达65%,部分则显示为22.2%。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民调机构的调查方法和样本选择。 关键挑战在于: 党员人数比拼:金门大学刘灯钟教授指出,党主席选举比的是所掌握的党员人数,而非民调。郝龙斌背后有"本土派"支持,掌握更多基层党员资源。 党务经费压力:党主席需负担每年约3亿元新台币的党务营运经费,这对中生代候选人郑丽文、罗智强的募款能力是重大挑战。 派系博弈:蓝营长期存在"酱缸文化",如"因人设事、私相授受"等问题,导致派系林立、内耗严重。 选举格局与变数 原本"三足鼎立"格局因赵少康临阵退选而改变。赵少康因与侯友宜合作不理想,担心影响党内团结,最终选择退选。郝龙斌的加入使竞争格局更加复杂。 郑丽文与张亚中支持群体高度重合,若两人能结盟,郑丽文胜算将大增。张亚中在国民党内部有相当影响力,曾接近当选党主席,其公开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的立场,与郑丽文形成优势互补。 郝龙斌虽获"本土派"支持,但能否将支持转化为实际选票仍存疑。他承诺"不会利用职位谋利",但过去参选经历显示其在年轻选民和基层党员中吸引力有限。 蓝营未来走向 此次选举不仅是党内权力再分配,更是蓝营能否实现自我革新的关键。若选举结果加剧内耗,蓝营将难以凝聚力量应对2026县市长选举和2028大选。 两岸和平稳定是大势所趋,国民党作为台湾地区重要政党,其内部团结与路线选择将直接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郑丽文"敢说敢干"的风格和对两岸和平的承诺,可能为蓝营注入新活力,但能否赢得党内广泛支持,仍需时间验证。 随着10月18日投票日临近,蓝营能否通过此次选举实现真正的团结与革新,将决定其未来在台湾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国民党主席选举:六人竞逐,蓝营内斗谁主沉浮? 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于9月19日
大叔在囧途
2025-09-20 15:50:40
0
阅读:197